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中企并购领域和方式日渐成熟 西方不再一味抗拒

2012年02月13日12:00
来源:新华网
  如今,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被拒之门外的现象,越来越少。相反,西方国家张开双臂、万分热情。然而,要走出真正的国际化道路,中国企业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何欣荣、刘一楠、纪振宇发自上海、斯德哥尔摩、纽约

  “听说徐工也正在和德国一家机械巨头洽谈收购事宜。如果成功,将成为继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的混凝土企业CIFA、今年1月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之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三起重要的海外并购。”近期,市场上开始流传一条中国工程机械三巨头“齐齐出海”的消息。

  为这则消息提供注脚的是,今年开年后中国企业发起的一连串重磅收购:山东重工获得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控股权,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广西柳工收购波兰企业HSW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国家电网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25%的股份……

  知名品牌、先进技术、核心资产……一系列炫目的收购案例,似乎预示着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正在进入新阶段。

  西方心态开始改变

  开年就出现如此密集的并购交易,难免给人“龙腾虎跃”的感觉。事实上,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潮,从去年就集中出现。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今年年初发布报告显示,中国本土投资者的海外收购活动持续活跃,中国企业2011年并购交易数额创历史新高,共计5364宗,相对2010年增长5%。其中海外收购207宗,交易金额大于10亿美元(1美元约合6.3元人民币)的收购案高达16笔,其中14笔包含能源和资源等相对敏感领域。

  而这次收购风潮之前,中国企业在北欧地区频出的“大手笔”已经引起无数关注。吉利收购沃尔沃这样的成功案例甚至打消了许多瑞典人对中国企业的质疑。

  不少瑞典媒体当时曾质疑:一个全球知名的瑞典老牌汽车企业,连它的老东家美国汽车三巨头之一的“福特”都玩不转,能被中国一个刚起步的汽车企业经营好?这种疑问是当时许多瑞典人的真实心态。一个被视为瑞典象征符号的工业传奇,因巨额亏损而被一个闻所未闻的中国企业收购,对瑞典人来说难免有些酸楚、质疑和不甘心。

  事实证明,沃尔沃被吉利收购后,不仅保持了企业经营上的高度独立,而且迅速开拓了中国市场,从而扭亏为盈。其财报显示,沃尔沃去年全球销量同比增长20%,其中中国市场销量猛增54.4%,位居全球之首。数据告诉我们,吉利令沃尔沃起死回生,重新步入良性循环发展。

  于是,当瑞典另一家知名汽车品牌萨博去年陷入破产困境时,瑞典媒体对于中国庞大集团和青年汽车两家企业的介入显现出格外的热情姿态。瑞典地方政府甚至罕见地公开出面,来推动这桩收购,今年1月组团赴华与青年汽车商谈收购事宜。

  瑞典人的心态改变像是西方世界的一个缩影。最近几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频繁,以往一些因西方的所谓“政治担忧”而收购被拒的消息越来越少了,相反,成功的案例开始增加。

  并购也是帮助自己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升温,与欧债危机爆发几乎同步。欧债危机让国际市场流动性捉襟见肘,不少海外资产处于低估值阶段,欧美国家对中国企业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正是难得的并购好时期。

  不仅如此,中国官方也多次强调,愿意继续加大对欧洲的投资。因为欧洲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帮助欧洲也是帮助我们自己。“从援欧的方式看,除了购买优质国债外,收购欧洲企业资产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如是认为。如果考虑到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收购资产的意义更是大于购买债券。

  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收购案是意大利法拉帝集团的出让。全球前10大豪华游艇品牌中,法拉帝独占四席,虽然资历辉煌,但欧债危机的冲击下,法拉帝经营业绩每况愈下。而山东重工对法拉帝的收购,瞄准的就是中国船舶工业的一大软肋。

  造船业观察人士王旸说,从完工量指标性看,中国已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中国船厂能建造世界最大吨位的散货船,也能建造技术含量最高的液化天然气船。但是,中国却生产不了大型邮轮和豪华游艇,因为这两者需要很好的舒适性和极高的内饰标准。

  与意大利同样受到危机波及的葡萄牙,更是不得不以国有资产的私有化来化解政府债务危机。国家电网入股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之前,三峡集团还购买了葡萄牙电力公司的21.35%股权。虽然三峡集团是水电霸主,但是清洁能源领域表现一般。此次入股的葡萄牙电力公司,便和三峡集团形成互补合作空间。

  并购领域和方式都在日渐成熟

  如果仔细观察近期以来一连串交易案,就可以发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正发生着明显变化。

  首先在投资理念上,从新建向并购转变。王志乐指出,发达国家市场传统产业往往产能过剩,如果中国企业还去这个行业建新厂,容易与当地企业发生冲突。就如中联重科总裁詹纯新所说,中国企业往往会成为当地企业的天敌。中国航油前总裁陈九霖也表示,目前全球资本市场各类企业价值均被严重低估,并购优势十分明显。如果此时还热衷新建投资:盖新厂、招新人,无疑是资源浪费。

  从已有经验看,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上工申贝收购德国DA,北京一机床收购德国科堡都是成功案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启示了中国企业,发达国家市场的传统产业,可以考虑多用并购方式投资。

  此外,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领域正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为主,向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分散。

  众所周知,收购资源类项目风险比较高:一方面资源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资产,收购所面临的政治风险较大;另一方面资源项目多集中于非洲、南美等地,爆发武装冲突和战争的风险不可轻视。

  与之相比,对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类企业的收购,不但有助于弥补中国制造业短板,也容易受到外国政府认可。“我接触的很多德国政商人士,愿意把企业出让给中国人。因为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中德两国相通。不像美国人,喜欢把企业当作交易品,买来卖去。”王志乐这样感慨。

  同时,收购方式也发生着转变。值得注意的是,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案例中,都出现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身影。这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进步:PE的参与,是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市场化行为的有力佐证。这些机构拥有的方案设计、项目调查和国际沟通等专业技能,也能够提高收购的成功率。

  协助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的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就表示,在跨境并购中,PE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资金,对行业、对目标市场的认知还有服务能力更重要。

  “不要以为一切就都能带回来”

  可以预计,随着欧洲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未来公众将看到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海外收购案。尽管如此,并购的风险也不可不防。

  中国民营企业老总黄怒波在冰岛的购地申请,由于牵涉到较大面积的国土以及当地法律相关规定,冰岛内政部一直对此事持谨慎态度。而拥有强势话语权的部分欧美媒体和阴谋论爱好者,把这一商业行为无端“政治化”,刻意制造中国威胁论。这也表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有时依然受到偏见、误读,甚至受到部分西方媒体的恶意炒作。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还存在着几重风险。

  首先是内斗风险。有业内人士透露,三一重工此次收购的普茨迈斯特,之前已被中联重科盯上。事实上,内斗一直是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顽疾,在资源领域已发生多起。这往往会抬高收购价格,增加经营失败的概念。行业层面如何加强协调、企业之间如何加强联合,是一个未解的课题。

  其次是“抄底”风险。有些企业到海外收购,很大程度是因为对方资产比较便宜,适合“抄底”。事实上,这种思维是有误区的。

  “不要以为欧洲的资产价格已经见底,不要以为人能飞过去,一切就都能带回来。”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执行会长费国平在微博上的一番话语令人深思。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庄国蔚也表示,海外收购时,除了价格合理,还要看是否和公司主业相关,是否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如此才能控制风险。

  其三是市场风险。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各类金融资产价格变动非常剧烈,经常超过经验值的范围。费国平就提示,并购有汇率风险。现在正处在人民币上行阶段,但中国企业不能不考虑汇率反向波动的风险。日本企业对此就有深刻教训。

  最后是融合风险。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障碍是文化差异。收购只是迈出第一步,而评价收购案是否成功,还要看后续融合、经营情况。比如严格的劳工保护就令诸多中国企业很头疼。

  “中国企业要国际化,我的理解就是要融入当地文化,做当地企业。”詹纯新说,“清除障碍最需要的是包容。只有通过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对方,来融入当地人文。”

  “如何对海外公司进行整合,能够跨文化冲突。能否准确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和商业规范,从而合规经营。如何克服当前欧债危机带来的制造业经营困难。显然,中国企业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王志乐说。

(责任编辑:UN607)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