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退休医生17年资助河南女孩 做好事不“漏风声”

2012年03月05日03:47
来源:新京报 作者:范春旭
3月4日,郭明珠翻看“女儿”王晓宇的来信。
3月4日,郭明珠翻看“女儿”王晓宇的来信。本报记者 孙纯霞 摄

  郭明珠

  72岁,北京市健宫医院退休医生。17年帮助河南农村一对贫困姐弟,寄款寄物从未中断。

  陶然亭红土店社区,约50平方米的房子内,家具都是老式的。

  72岁的郭明珠拉开床边的抽屉,一摞摞信件规整地放在小盒子里,有的已经泛黄发脆。

  这些信件是她和只见过一次面的“女儿”沟通的纽带。17年间,郭明珠帮助一名远在河南的小姑娘,从上小学到成家。

  “几乎忘了”的“小事”

  1996年春节,郭明珠收到一封来自河南的信。

  “在河南没有亲戚朋友。”有点摸不着头脑的郭明珠,打开信件才想起几个月前的一件“小事”。

  那时,从医院退休在家的郭明珠在报纸上看到一条外地新闻,河南一对姐弟连同母亲被拐卖到山东,9岁的姐姐王晓宇偷偷给公安局写信,最终一家三口获救。

  郭明珠回忆,最初是被小女孩的勇敢打动,仔细阅读发现,小女孩家徒四壁,母亲多病。郭明珠跟老伴商量,想给小女孩家邮寄点东西,“死里逃生不容易,给他们一些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有勇气战胜眼前的困难。”

  随后,两人开始翻箱倒柜,找出一大堆八成新的衣服,用布袋缝好后,按照报纸上的地址,邮寄了出去。

  “只想能收到就好,没期望回复。”郭明珠说,时间一长,她几乎忘了这件事。

  被喊“妈妈”多了牵挂

  过年前几天,这些衣服邮到了王晓宇家中。“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王晓宇在写给郭明珠的信中万分感激。

  正是这封回信,让郭明珠决定继续帮助这个懂事的小姑娘。

  每年,郭明珠都要给晓宇家里寄两次东西,一次在“五一”前后,另一次就是快过年的时候。晓宇在信中称郭明珠夫妇为爸爸妈妈,郭明珠说,那一刻觉得很幸福。

  被别人喊妈妈,郭明珠坦言心里多了一份牵挂。

  每次逛街,看见衣物、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还有糖果等零食,她都会想到河南的女儿可能买不到吃不上,就会买回家攒着。

  每次打包邮寄时,包裹总是很大,她和老伴就用自行车一直推到邮局。害怕包裹损坏,郭明珠总是多包几层布,缝得密密实实。因为里面有她塞进的一些钱,作为晓宇和弟弟的生活费。

  事实上,郭明珠家并不富裕,一儿一女加上夫妻俩,挤在16平方米的房子里,后来才搬到50平方米的房子里。

  除了物质上帮助外,郭明珠也在精神上支持着“女儿”。几年前晓宇母亲去世,郭明珠写信安慰她;晓宇成绩下滑了,郭明珠写信鼓励她;就连晓宇谈恋爱,都会征求郭明珠的意见。

  17年做好事不“漏风”

  17年间,这对“母女”只见过一次面。那是晓宇上大学期间在深圳实习,郭明珠去香港的途中去看“女儿”。

  这么多年,郭明珠每次给晓宇家邮寄东西,都尽量避开邻里街坊。家人也从未向外人提起过这件事,甚至连郭明珠的亲弟弟都不知道。最近,晓宇提出要来看望北京的“妈妈”时,郭明珠赶紧张罗起来,向社区居委会打听旅馆的事,这才走漏“风声”。

  最近几年邮寄衣服,晓宇总在信中说,“衣服够穿了,妈妈不要再寄了。”郭明珠告诉她,穿不完的衣服再送给有其他需要的人。

  本报记者 范春旭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UN10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