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千人墓诉说心酸华侨血泪史。图为华侨千人墓旧影。陈恩安摄南方日报
多个组织集体到修葺一新的“华侨千人墓”进行拜祭。(美国《侨报》)
中新网北京4月2日电 华侨墓冢见证历史引追思
记者 南若然
又到一年清明时,海外华侨华人纷纷返乡,祭祖扫墓,追终慎远。在中国内地,鲜为人知的分布着数处华侨墓地、义冢,它们以静默的姿态记录着历史,让后人缅怀,使记忆永存。
“华侨千人墓”见证美国排华历史 在广州白云山下横枝岗上一处僻静的角落有一个“华侨千人墓”,近千名先侨的遗骨长眠于此已有一百多年。
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排华法案,使当时旅居美国的华侨处境日趋艰难,许多华侨被害身亡或死于贫困。这些客死他乡的华侨在当地没有亲属,于是旧金山的华侨社团将这些无主骸骨收殓,并出资运回中国。然而当时腐败的清政府将这些无主骸骨退回美国。
为实现海外华侨落叶归根的遗愿,创建于1871年的广州首家慈善机构“爱育善堂”与美国政府交涉,并于1887年派人将这些遗骨运回中国,安葬在广州市白云山下横枝岗。
该墓占地约100平方米,墓中安葬924具旅美先侨的遗骨,俗称“华侨千人墓”。1999年7月,在广州市摸查文物遗迹时,该墓被广州市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侨义冢专家欧济霖独自守护新会华侨义冢15年。(广州日报)
这处华侨义冢由于没有人维护被严重破坏,多个金埕完全裸露土外。(广州日报)
“华侨义冢”诉说海外华工血泪 “华侨义冢”是收埋无主华侨尸骸的墓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江门新会陆续发现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华侨义冢6处,约3800穴;现存4处,约2500穴。
19世纪,伴随着美洲和南洋开发,海外列强多拐骗、贩卖华工以弥补劳力之不足。被卖“猪仔”飘洋过海,挖矿开荒,往往客死异国。
海外各地方性会馆所属的善堂,专门管理本地区死难华侨所埋葬的山坟,并按期掘捡其骸骨,妥善运回乡安葬。据专家研究,华侨的骸骨在运输途中,大多以新会为中转站。骸骨运回新会后,受各种因素影响转运不出去,积存日久,就只好择地安葬,便形成了华侨义冢群。
新会华侨义冢规模之大,落点与墓穴之多,墓主原侨居地域之广,坟墓保存之完好,均为全国罕见。它被相关人士称为研究华侨史的“兵马俑”。
市民在阅读华侨五烈士墓上的碑文。(中国江门网)
华侨五烈士墓记录革命历史风云 在广州先烈路矗立着华侨五烈士墓,该墓是爱国华侨谢八尧、邓伯曜、郑行果、谭振雄和范运焜5位烈士的合葬墓。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幸免于难。革命党人谢八尧异常愤慨,秘密联络了华侨中的革命党人邓伯曜、谭振雄、郑行果和范运焜等,谋刺陈炯明。后不幸事败,7月16日,5人先后被捕遇害,曝尸白云山麓。华侨革命党人潜舁将其殓葬。
陈炯明被逐后,1924年10月10日,国民革命政府迁墓于先烈路,并重新立碑,墓碑正面镌刻孙中山手书“五烈士之墓”,碑后镌刻《五烈士墓碑记》。(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