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认识华莱士恐怕同他对两位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采访是分不开的。就在1986年的那次采访中,邓小平给出了中国的改革“决不回头”的论断。华莱士说,历史证明了这一回答
本刊特约撰稿/程晓鸿(发自美国华盛顿)
迈克·华莱士退休了。美国电视界一个“教父”级的人物将退隐舞台。
3月14日,迈克·华莱士在他工作了近60年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纽约总部宣布从著名的“60分钟”节目退休。再过不到两个月,迈克·华莱士就88岁了。
在美国, 华莱士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名字代表了硬新闻、调查新闻,代表了不回避、不退让和咄咄逼人的提问。
他本身就是不妥协新闻的化身
中国人了解华莱士,恐怕是从1986年他采访邓小平开始的。那是邓小平第一次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在那次采访中,华莱士向邓小平要了一只烟。两个有烟瘾的人相互交流了戒烟的痛苦与经验。
正是在这次采访中,华莱士问道,“这是每个人都想问的问题:过去几年里,邓小平做了很好的工作,搞了现代化,经济在发展,人们不再像过去那么害怕。但是, 邓小平之后怎么办? 人们都关心邓小平之后中国是否会回到过去?”邓小平回答说,“绝对不会回头。”
2004年, 在纪念邓小平100年诞辰时,华莱士说,历史证明了邓小平的回答。
如同在他之前退出新闻主播位置的丹·拉瑟、汤姆·布罗考一样,华莱士虽然退出自己日常的节目,但并未退出新闻业。CBS为他保留了一间办公室和一个荣誉记者的头衔。观众还会有机会在某些特别采访中见到他。
华莱士的选择再一次让世人认识到电视新闻业的魔力。似乎每一个进入这个领域的人都无法或不愿真正离开它。
谈到记者这个职业和他做了近40年的“60分钟”节目,华莱士说,“你可以到世界各地,与你想找的任何人谈话,你也有足够的播出时间来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是怎样的一个发现之旅啊。”
CBS新闻部总裁肖恩·麦克曼纽斯在一份声明中称赞华莱士是“广播新闻业中不多的几个巨人之一。是他们开了广播电视的先河,奠定了行业标准。华莱士本身就是公正,是不妥协新闻的化身。他比这个行业的任何人都报道过更多的重大的揭露性的新闻。”
他是“60分钟”的心脏与灵魂
“60 分钟”的现任总制片人杰夫·费泽耳说,“多少年来,华莱士一直是‘60分钟’的心脏与灵魂。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会在每个星期天晚上打开电视机看华莱士,听他这个星期问什么问题。”“他对我们每一个从事采访和报道的人都有深刻的影响。‘60分钟’今天做的每一个故事中间都有华莱士的影子。”
迈克·华莱士从1968年9月24日“60分钟”创办那天起,就是这个栏目的记者。
他炉火纯青的采访技术给后来的新闻业立下了许多范本和标高。他从不取媚于采访对象,也不摆居高临下的姿态。他的问题尖锐而直接,让采访对象无法回避。他采访过的政治人物名单让人们串连起半个世纪来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历史:包括自肯尼迪时代以来的历届美国总统,60年代以来掌握国家权力的各国首脑,包括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和江泽民,伊朗前宗教领袖霍梅尼,以色列前总理贝京,埃及前总统萨达特,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伊朗前国王,约旦去世的老国王侯赛因,叙利亚前总统阿萨德,利比亚总统卡扎菲,联合国前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等等。
近些年来,尽管已是80高龄,但华莱士的成就不亚于当年。每年他都要做20个左右的故事,其中很多是独家专访。
1998年,华莱士作为惟一一名记者,随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前往伊拉克调停即将爆发的战争。同年,他在“60分钟”节目里采访了美国最有争议的一个医生:杰克·科沃奇安。杰克·科沃奇安一直致力于帮助病人安乐死。 他自己录下了他给一位患绝症在痛苦中挣扎的病人注射安乐死针剂的全部过程,并在“60分钟”播出,在美国引起巨大争议;华莱士采访过美国数学天才但同时又是精神病人的约翰·纳什,纳什是电影《美丽心灵》的原型。
他的60年
1918年5月9日, 迈克·华莱士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布鲁克兰市一个移民家庭。父亲经营杂货批发业,后成为保险经济人。
华莱士的记者生涯始于40年代。1939年华莱士从密歇根大学毕业。最初为《芝加哥太阳报》所属的电台写新闻。二战期间入伍进入海军做通讯官。战争结束后,成为位于芝加哥的一家电台的新闻记者。1951年,他来到纽约加入CBS。中间离开过几年。1963年重新回到CBS,担任CBS新闻节目的记者。
华莱士并不是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刚到CBS的几年里,他做过各种各样的事情, 甚至在百老汇演过剧,担任一部剧的主角。离开CBS之后,他在纽约当地创办了一个新闻节目叫“晚间节奏 (Night Beat)”。这是第一次一个电视采访人用困难的问题挑战他的采访对象,也是第一次电视观众面对困难而严肃的话题。华莱士尖锐的带挑战性的提问让纽约人感到新奇和兴奋。尽管很多人不接受他调查式的强硬的提问,但他的观众群在不断增长。很快,他就把他的提问风格带到了他办的另一个面向全国观众的节目 “迈克·华莱士采访 (The Mike Wallace Interview) ”。
声名让年轻的华莱士有些把持不住。一时间,他把自己投入各种承诺中。今天主持新闻节目,明天又去主持娱乐节目,后天又去主持游戏节目。而一场个人生活中的灾难让他从忙碌虚幻的名利场中清醒过来。
1962年, 华莱士的长子皮特在希腊滑雪时出事故身亡。这次事故之后,华莱士回到CBS,与CBS签下合同,开始专注于硬新闻的报导,包括采访越战。从1962年到1971年,华莱士先后几次进入越南,对战争进行采访报道。
1968年,华莱士接到了一个后来确定了他一生的职业定位,同时也改变了电视新闻业走向的任务:CBS新闻节目的制作人丹·休依特邀请华莱士共同主持和编辑一个新的电视节目 “60分钟”这个电视节目采取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叫做“黄金时段的新闻杂志”。
“60分钟”的节目在1968年9月24日首播。起初,“60分钟”一直徘徊在每周一次的节目的收视率的底层。但CBS决定给时间让这个节目去成长。
几乎用了10年的时间,“60分钟”上升到收视率最高的前10名。到70年代末,它成为电视史上最有影响的新闻节目。一周又一周,它的收视率居高不下,超过了所有各类电视节目。它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电视观众群,来收看华莱士和CBS曝光腐败和欺骗。华莱士对新闻的敏感,电视采访设备的越来越小型化,使得他们可以把摄制组带到电视记者从未去过的地方,把消息以破纪录的速度带回给美国公众。
他们也遭受过各种批评, 比如批评华莱士使用暗藏的摄像机,贬损华莱士不给人准备的突然尖锐提问为“袭击新闻”等等。甚至少数被曝光的对象起诉CBS。但多少年来,还没有哪个起诉的人胜诉。
几十年来, 华莱士参与过的重大报导数不胜数。1992年6月,水门事件20周年,华莱士主持了CBS与《华盛顿邮报》联合制作的3小时特别节目“水门 秘密的故事”;1993年12月,他主持了CBS特别节目“CBS报道-1968”,节目回溯了1968这个美国历史分水岭的一年;1996年,他采访了烟草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杰夫里·魏格纳,第一次向美国公众披露了烟草工业隐瞒尼古丁对人体有害这一事实的秘密。
几十年里华莱士获得无数电视新闻奖,荣誉头衔亦无数。1991年,他进入美国电视广播名人堂;2003年9月,艾美奖委员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他的时代逐渐远去
一生只结过一次婚,与妻子几十年相守如初的华莱士目前有一子一女。儿子克里斯继承父业,是有线电视网福克斯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兼主持人。不久前, 克里斯在自己的节目上采访了父亲华莱士。克里斯回忆说,他上大学时,每年秋季返校前, 父亲总会严肃地把他找来问他要多少钱。现在已经58岁的克里斯回忆说,“那种感觉就像是被华莱士采访。”
在演播厅里等候时,华莱士赞赏儿子的领带。儿子则逗趣地说:你还戴着你那块40块钱的表。
父亲是著名的自由派记者,儿子却为保守立场的电视台工作。在政治上,两人的观点显然大相径庭。克里斯告诉父亲,他经常收到观众发来的Email,里面说,“你就像你父亲一样。”而他们这样说的时候并不是赞赏。 克里斯问父亲是否知道人们为什么对主流媒体有这种反感。
这种想法华莱士很不屑地认为非常愚蠢。“他们以为这些自由派都是两眼圆睁的共产分子。”华莱士回答说,“即使自由派记者也是爱国的,希望国家好。”他转向克里斯,“而人们 你的那些在福克斯的‘公平和平衡’的朋友们是不明白这一点的。”
谈到过去一年里发生的CBS失败的对布什服兵役记录文件失实性与否的调查,克里斯批评说CBS做这条新闻的人太急于相信这份文件对证实布什服兵役记录的重要性,以致于在真实性核对上不够严格。他认为, 如果这是一份关于约翰·克里的服兵役记录,这些人就会认真得多。对克里斯的指控,父亲华莱士回应道,“你说的这些, 我一点儿都不相信。”
政见归政见,亲情归亲情。很快地,两个人的话题转向人生变老。
克里斯 (58岁),“你恨不恨变老?”
华莱士 (87岁),“今天来这儿之前,为了能更好地听清楚你的讲话,我特意把我的助听器修了修。我眼睛也看不太清楚了。我还戴着个量步器,戴了15年了。它倒是让我不能吸烟了。 不,我不喜欢变老。”
那时刻,电视上出现了克里斯刚出生三个星期的孙子,也是华莱士重孙子的照片。华莱士倾身直视着儿子的眼睛说,“我爱你。我为你骄傲。”
1984年, 华莱士出版了他第一本传记《紧密遭遇》。2005年,华莱士又出版了他最新回忆录《你与我之间》。此外,早期他还出版过一本关于采访的书《迈克·华莱士提问》。
1990年, CBS新闻节目播出过一个一小时的专题节目《迈克·华莱士过去和现在》,来回顾华莱士40年报导和采访的生涯。
2005年,在他新出版的回忆录中, 华莱士第一次向外界透露了他在80年代中期长期患了抑郁症。这个消息让美国公众感到震动。因为这与华莱士一贯给人的自信,坚定的公众形象很不相符。 华莱士和他的妻子出现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坦然地谈那段岁月如何艰难,谈到华莱士甚至有过的自杀念头。谈他们是如何寻求专业心理治疗人员的帮助度过那段日子的。他们的这一举动推动了公众对抑郁症的意识和理解。华莱士成功的治愈也推动了许多抑郁症患者寻求治疗。
华莱士的退休, 正值美国传媒业在电子电讯网络冲击下不断分化组合的时候。多元化的传媒时代的到来,信息发表与获取变得更加迅速与简易,让华莱士那个信息权威的时代渐渐远去。
《中国新闻周刊》授权新浪网独家网络转载,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