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方网记者杜丽华、徐程5月3日报道:近期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行业标准到底标不标准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有的食品不符合国际标准,却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食品行业标准就低于国际标准?有的保健品在某个部门检测合格,在另一个部门检测就不合格。国内标准之间相互掐架,到底哪家标准更标准呢?对此,上海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今天在《市民访谈》节目中表示,我国食品行业相关标准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一般国家标准不能超过5年,但是我国很多上个世纪的标准还在大量使用。
据顾振华介绍说,食品安全法公布前,各部门依职责分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标准总体数量多,但标准间既有交叉重复、又有脱节,标准间的衔接协调程序不高。同时,个别重要标准或重要指标缺失,尚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求,例如部分配套检测方法、食品包装材料等标准缺失。”
“目前食品行业相关标准总体上标龄较长,食品产品安全标准通用性不强,部分标准指标欠缺风险评估依据,不能适应食品安全监管和行业发展需要,影响了相关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顾振华说,“标准的修订不能与时俱进,没有及时根据现在生产发展及市民的需要进行修订。”
谈到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顾振华表示,“我们在比较国际标准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明确我国的国情很重要。就是说我们对我国家对某些食品的摄入量比较大的,控制就会比较严格。比如说东方和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以米饭作为我们的主食,西方是以小麦粉责任主食。我国就在大米中的含量,特别是有害金属物质的控制就比其他国家来的严格。”
“有很多标准是有区域性特征,我们希望通过地方标准来缺遗补实。”顾振华说,“同时,进一步推进上海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工作,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标准。大力宣传贯彻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标准,严厉打击食品使用非法添加齐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