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喜在三尺讲台上。资料图片
2008年6月,当怀集县桥头镇六竹小学的代课教师龙剑喜在奥一网发出为代课教师诉苦的“血帖”时,23岁的他没有想到,此帖引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高度重视,全省25800多名代课教师的命运因此发生改变。
如今,四年时光过去了,龙剑喜已完成“代转公”的变身。在省党代会召开之际,他代表曾经的代课教师们,说说转正后的福音,谈谈对未来的希望。“纵使有人感谢我,也有人骂我,但对教育是好事”。
曾经前途不明的痛苦 龙剑喜不能忘记,那些年代课教师们共同走过的艰辛。
2004年,刚刚毕业的龙剑喜就选择当代课教师。“当时就是喜欢当老师,也没有和学校谈工资。”
但让他想不到的是,当时代课教师工资普遍很低,他一个月才有380元,比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还要低。但他们却承担着教学重任,最多的时候,龙剑喜一周要上28节课,“一个老师几乎包了一天的课。”
“因为没有入编,工作自然很不稳定,哪天说不要了就不要了。”龙剑喜说,正因为代课教师大都前程未卜,所以都不敢懈怠,拼命地工作,“有些代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很不错”,但他们却不能参与教育部门的任何评优活动。
据统计,2008年,广东省代课教师总数5.8万人,是全国代课教师人数最多的省份,其中3.9万名代课教师来自欠发达地区。人数庞大的代课教师生存状况堪忧:待遇低,与公办教师同工不同酬,收入仅占公办教师的三分之一。
而在当时,到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打工,一个月也可以有一两千元的收入。所以,熬了几年青春后,很多代课教师选择离开,教育界的“怨声”逐渐积聚。
网上喊出真实的声音 龙剑喜选择了坚持,“虽然机会渺茫,但努力了总有一线希望。”
此时,广东的网络问政正在兴起,“拍砖使人进步,灌水使人落后”,“华哥”、“医生哥波子”、“枫哥”等网络政客,引领广东领导干部形成广纳民意的亲民作风。
2008年,在网上认识深圳的代课教师后,龙剑喜学会了一条新的反映渠道网上发帖。他“没有考虑任何担忧”,在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注册账号后,发出了代课教师群体真实的声音。
“领导是否真的可以看到,我心里真的没底。”龙剑喜说,当时给汪洋书记的留言很多,“成千上万!我没有想到,汪书记能看到这份帖子。”
真正传来惊喜的是2008年9月3日,这一天,汪洋在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教师待遇和代课教师问题的汇报时痛心地说:“我看了网上那些代课教师给我的留言,那真是"血淋淋"啊!”在汪洋所列举的“血帖”中,有一篇就是龙剑喜所写。
汪洋对解决好中小学代课教师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问题曾连续四次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十分具体明确的要求。汪洋指出,抓教育就是抓最大的发展工程、最好的民心工程。经过半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9月5日,省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并通过了关于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问题的两个方案。
2008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全省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回想起自己的发帖,龙剑喜连连惊叹“怎么也没想到”。让龙剑喜更没有想到的是,2010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汪洋书记到怀集调研时,还与他握手,倾听了他的声音。
“代转公”后的福与忧 2009年前后,全省25800多名代课教师顺利完成“代转公”,占全省代课教师的44.1%,龙剑喜也顺利转为正式教师的一员。
龙剑喜的脑海里永远不能忘记几组画面:早上吃白粥,中午有时不吃饭,晚上白饭加青菜……一顿饭就几块钱;有些老师还得省钱读怀集函授电大课程;每周20多节课,平均一天至少4节课,还要抽时间备课、改作业……
而“代转公”后,龙剑喜买了一辆摩托车,每天可以往返家里吃饭;上课的课程安排更加合理;他每年省下几千元,继续读华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函授本科;晚上看新闻联播时,他还经常跟着主持人练习普通话……
“既然选择了当老师,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龙剑喜说。
今天,很多代课教师顺利转正,在网络表达对龙剑喜的感谢。有些被辞退的代课教师,仍然对龙剑喜当年的举措表示不解。不过,龙剑喜认为,能够留下来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比较优秀的,对教育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越发成熟的龙剑喜有个深刻的体会:基层的声音要让高层听见并不容易,“一般基层都要求不能"越级"反映问题”,所以,他建议最好有一个成文的规定,保护说真话实话的人,“不能枪打出头鸟! (来源:南方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