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资料图
中广网北京6月7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的海洋木本植物群落,是我国海岸湿地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它具有极好的保护海岸、减缓海浪冲击的功能,同时还能够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被称为"海上森林"和"海岸保护神"。
然而60年代以来,毁林围海造田、围塘养殖,填海搞城市建设等不合理开发,使红树林面积剧减,环境恶化,红树林湿地资源受到威胁。红树林的保护与效益如何能并举?如何管理好海洋湿地?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湿地报告采访组对我国广西、福建和香港三地的海洋湿地进行了采访。
"白鹭落枝头,鱼蟹栖根底",这就是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真实写照。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是我国1990年建立的第一批5个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红树林面积达到806公顷,站在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连片的山口特有的红海榄盘根连冠,成群的鸟儿在树上栖息,树下,随处可见鱼虾蟹在水中游走。
由于红树林对海岸的特殊保护作用,当地渔民们都把红树林视为家园的"保护神"。成立保护区后,山口红树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恢复,然而,过去依靠红树林找生计的村民却不得不另谋生计,如何将保护与利用并举,是当地政府和民众一直考虑的问题。在保护区工作20多年的村民莫志瑞表示搞旅游是可以将生态保护和提高当地民众生活质量结合在一起的好选择。
莫志瑞:我觉得红树林保护的好,也可以搞点旅游,旅游和保护和管理一起,这样我们当地农民的生活就提高起来了。因为旅游和保护和生态没有什么冲突,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而在另一个海滨城市厦门,随着城市的开发步伐的加大,红树林湿地面积正在不断退化。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总干事刘毅从2001年起就致力于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修复,刘毅和同事们在厦门鳄鱼屿上搞红树林湿地生态养殖试点,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修复红树林湿地,不仅有利于生态保护,也能收获更多经济效益:
刘毅:红树林生长起来之后,锯缘青蟹越来越多,不同季节有虾,有很多的鱼,收入越来越好。这就可能会成为厦门退滩养殖的一种替代的方式。
一边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古老而珍稀的海洋生态公益林;一边是年轻而蓬勃的沿海工业开发,能实现经济的腾飞。可是,工业的开发将不可避免地对红树林的保护造成一定的影响。二者孰轻孰重?怎样才能做到保护红树林和经济发展并驾齐驱?
在繁华喧嚣的香港有这么一块美丽而宁静的地方米埔湿地。在香港这片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如何保护好这片占地1500公顷的湿地,米埔的管理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米埔位于香港新界西北面,处于后海湾旁,有超过300种候鸟在这里暂息觅食,1995年被列为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有些湿地公园希望多卖门票,提高经营收入,但在米埔湿地却是"未经许可,禁止进入。"在接待游客方面,米埔湿地将每天进园的游客限制在200人以内,周一至周五只接待香港本地的中小学生团体,周六和周日游客只能通过网络预约才能进入湿地参观。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保护区主任梁嘉善介绍了相关情况。
梁嘉善:一天大概最多可以有六个参观团。
记者:这个数字的限制是不是为了保护湿地?
梁嘉善:对,同时在保护区里面的人数上限是200个人,所以需要游客在网站上面登记或者打电话过来登记,如果自己过来说要马上进去参观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做很多精心的管理,使这里成为候鸟的安乐窝。
走在"米埔自然保护区",外围的路两旁全是渔塘,步行穿越外围区到达游客中心要花20分钟。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这周边就没有人想进来搞开发?其实,米埔的鱼塘也是一种人工湿地。米埔周边的鱼塘对候鸟越冬大有裨益。每年冬天,养殖户都有放水"干塘"的习惯,把大鱼和有经济价值的鱼捞起来,拿到市场上出售。而塘底的小鱼小虾就露出来,成为候鸟的美食。
为了提高鱼塘的生态价值,香港特区政府每年还出资30万元,向当地渔民高价收购没有经济价值的"废鱼",提供给在米埔过冬的近一万只鸬鹚吃,同时也弥补养殖户因鸟类到鱼塘捕食的损失。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在米埔,居民和大自然的利益得到了和谐统一。对此,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刘正华研究员这样解释:
刘正华:湿地的生态功能必须要惠及跟湿地有关的当地社区的人群。从学术层面上来说,就是叫让环境保护有利可图,让生态系统服务惠及大家,让大家能看得到。这样子,保护湿地的积极性会更高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