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关怀当跟随,别让退役运动员赌明天
据统计,目前中国注册的专业运动员约5万人。每年至少大约有3000名以上的运动员退役,其中40%左右退役即待业,得到“妥善安置”的只有区区千人左右,其他的都只能进行所谓“一次性补偿”。(武汉晚报7月16日)
奥运倒计时的钟声已然响起,四年一次的盛宴不知又将捧起多少运动名将,他们拼尽全力为国家争荣誉,为自己谋前程,因为一个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非常短暂,体育界的优胜劣汰、新陈代谢比普通的职场来得更残酷和迅速。当一群十七八岁的小将站在竞技舞台上时,那些只有二十五六岁的“老将”该何去何从?
邓亚萍、刘国梁、田亮、李宁等,成功从一名职业体育人过渡为社会明星,但这样成功的转型,只是个案。而普遍存在的现实则是,前马拉松世界冠军艾冬梅卖奖牌谋生、前全国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生活拮据当搓澡工、前国家队体操新星张尚武街头卖艺……
是什么导致这些退役运动员在成为“身体的废人”的同时,面对社会竞争又不得不成为“文化知识的废人”?该做反思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这些退役运动员缺乏制度性关怀。不错,“一次性补偿”是一种制度,但这种制度充满着“暴力买断”的味道,人为地对运动员的运动生涯进行“买断”和“清算”,只为了不用再对他们退役后的生存负责。“一次性关怀”的本质就是“零关怀”,一次性金钱的给予对于退役运动员日后的生存发展,根本是捉襟见肘。
退役运动员们需要的不是一两次的关怀,而是持续不断地,为他们日后发展的指点迷津。这要靠制度持续性的保障。
退役即等同于被社会淘汰的现状,让体格健壮的运动员们犹如婴儿般在社会上行走,孤立无援,如果说要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他们退役后的生活买单,未免太过苛刻,不切实际,但起码我们的有关部门得为退役运动员的发展铺路,提供专业的渠道让他们接受生存技能培训,在合格后积极联系社会企业,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优先留用退役运动员,让他们在退役后既不成为国家的负担,也能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体育的拼搏精神,体现个人价值。
(来源:中国江苏网) (来源:百度新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