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功成身退意味着工作难找收入不定保障无依
每年3000名退役运动员的幸福考问
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举重56kg级别决赛结束,中国选手吴景彪挺举最后一把冲击161kg失败,遗憾的收获总成绩的银牌。
吴景彪丢掉了中国队计划内的这枚金牌,这也让这位小伙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比赛结束的那一刻,他的情绪立即崩溃了。领奖过后来到混合采访区,吴景彪依然不能释怀。“我有愧于祖国,有愧于中国举重队,有愧于所有关心我的人,对不起大家!”吴景彪的泪水短短几秒内倾泻而出。央视记者赶紧安慰:“没事不至于!还没个输赢啊,千万别这么说。横一点儿横一点儿!”得到谅解后,吴景彪重重怒吼了一声宣泄出所有的压力,随后又哽咽了近半分钟。
1
培养路径和淘汰机制
过于惨烈
所谓“举国体制”,从模式上看,是一种“体校+专业队”的形态。简单地说,就是从庞大的业余体校里的潜在苗子中选拔,不断上升到省级专业队以及国家集训队,这个过程有着严格的淘汰机制,年淘汰率不会低于20%。这个体制的目标函数就是运动员成绩,于是在运动员的时间配置上,体育时间是压倒性的,而学习时间则尽可能地压缩。所以,从人力资本形成的角度看,很多运动员几乎没有能力或者资格来选择合适的“体育训练—文化学习”的均衡比值,这就造成很多运动员一旦退役,几乎没有其他的能力。
日前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英国跳水天才戴利语出惊人,说他的主要竞争对手就像机器人一样。“中国选手有与我们不同的训练方式,他们远离学校和家人。”戴利说,“中国跳水就像是流水线一样运作,一名选手退役后,还会有其他人顶上来。我一周训练6天,每天5个小时,这已经算多的了,可中国选手每天也许要训练7个小时。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我不一样,我不总是只想着跳水。”
戴利好歹每天还能训练5个小时,而墨西哥“跳水公主”埃斯皮诺萨每天的训练时间却只有1个小时,而她的竞争对手陈若琳为了北京奥运会,可以在女孩身体发育期3年不吃晚饭。除了中国选手,谁能做到这一点?
2
如果不是功成身退则难免晚景凄凉
吴景彪的痛哭正是中国依然没有走出“金牌崇拜”桎梏的真实写照,因为如今金牌不仅代表着国家荣誉,更代表着自己的房子、教练的票子、领导的位子和地方的面子,从每次重大赛事之后各方对冠军的奖励就可见一斑。每一块金牌背后都有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所以这条链条上的相关方都会抓住奥运金牌这根救命稻草。
如果不是功成身退则难免晚景凄凉,我们看到有些人因伤退役至今衣食无靠,许多人积劳成疾、伤病缠身,有的被生计所迫与恩师反目,也有昔日冠军如今择业无路举步维艰……
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全国在役运动员约14000人,按照优秀运动队15%~20%的年更新率,平均每年有近3000名运动员退役。受到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进入体育专项较早,普遍缺乏职业及社交技能等因素制约,突然的角色转换使得退役运动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环境。这就意味着工作难找,收入不定,保障无依。在不惜代价地对运动员进行高负荷、高强度的魔鬼训练之下,淡漠了对运动员身心健康和基本权益的关怀。一旦职业运动员丧失竞技价值,便可能被竞技体育残酷淘汰,推向社会。势单力薄、无依无靠的他们,成了头戴光环的弱势群体,谁来给予他们“幸福”?
3
给运动员一条“金牌”外的出路
在欧美的体育强国,运动员从事体育的原动力大多来自“兴趣”,而各类俱乐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孵化作用。
在美国,由于有相对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支撑,因而在青少年时期、甚至中年阶段从事各种运动的人离开训练场之后,一般都会自然地转换身份,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之中。
美国的运动员分为职业和业余两种。进入职业圈的运动员多数以俱乐部为依托,有较为可观的年薪,可以保证他们退役后很长一段时间衣食无忧。在这期间,他们也会谋划未来更长远的生活。至于那些大牌明星,由于社会认知度高,一旦离开了运动场,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社会角色。
业余运动员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多数人有自己的职业或专长。在体力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会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或计划,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比赛中去,而一旦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就会离开训练场,继续从事本职工作。据中新社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