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地震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的最后一天,虽然和北京远隔千里,但是经历了地震洗礼的滇东北小城彝良还是能够感受到来自北京的温暖,北京市紧急救援基金会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为灾区的救援和医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随着余震的减少,救援物资的充裕,交通通信的恢复,彝良人已经能够平静地面对震后的现实了。
今天上午,记者在彝良街头发现,那种南方特有的擦皮鞋的摊位多起来了,已经有彝良人在享受擦鞋的快乐了;在一家服装店的门口,甚至有人悠然自得地打上麻将了。
北京救援队来了求助者
昨天一早,扎营在彝良县城20公里外的北京市紧急救援基金会蓝天救援队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位骑着摩托车的20岁女孩原本是要到县城求援的,她所在的雄块村由于距离偏远、山势险峻以及道路不畅等原因,村民始终没有前往安置点,其中一些人的伤势也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当她看到营地边飘着的“北京市紧急救援基金会”旗帜后,决定求助于来自北京的救援队。“没有想到这一个村子的救助和处置用了我们一天的时间,我们也是到了村里后才了解到该村的实际情况。”蓝天救援队云飞告诉记者,雄块村有960多户,3700多人,而且由于山地实在险峻复杂,近一千户村民住的特别分散,彼此相距很远。本来道路就不通畅,再加上地震后碎石滑坡的影响,让他们的救援工作耗费了不少时间。
据云飞介绍,他们是上周六一早从北京出发的,先乘飞机于当天中午到了昆明,然后由在昆明当地的救援队员接应,开车历时8小时到达了昭通。救援队此行一行7人,队员有曾经的消防官兵,也有曾经做过120急救的医生。他们从北京出发时就携带了价值2000多元的急救药品,到了昭通当地,又先后采购了4000多块钱的药品和2000多块钱的食品。曾经做过医生的朱孙杰告诉记者,他们出发时除了携带破拆工具以外,重点准备了灾区急需的急救药品,针对地震灾害带来的外伤多的特点,他们准备了止血带、三角巾、夹板、绷带等外伤包扎用东西以及常规的消炎药、感冒药、血压计、听诊器、生理盐水等药品,其中像生理盐水那样不方便携带的以及一些很占地方的绷带、夹板,他们都是在昭通本地购买的。
在救助过程中,朱孙杰遇到了一个4岁的小男孩,地震时小家伙并没有被砸到,但是由于房屋摇晃、碎石飞溅的惊吓,在逃生时不慎触到了电源,手指被烧伤成了黑色。朱孙杰先给他的手指做了清洁,然后用带来的药膏让小家伙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云飞也遇到了一个10岁的男孩,这个孩子同样被地震的状况吓坏了,结果在逃生的时候碰翻了暖水瓶,造成了右侧胸腹部大面积烫伤。“那个孩子的烫伤面积很大,而且至少是二度烫伤,伤势较重,给他处置时已经伤了两天了,经过消毒、用烫伤药涂抹并包扎后,还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当蓝天救援队撤离雄块村时,村民涌到了村口为队员们送行。
朱孙杰认为,同身体上的伤痛比起来,灾区受伤村民的心理更需要疗伤。“后续的心理干预更加关键,我已经多次碰到前来治疗的村民不停地问,我的伤势是不是有问题,严重吗?一些老人把原本就有的头疼、心慌等症状全都归咎于地震造成的,而我在给他们检查后发现,其实他们的身体还是健康的,只是被地震吓坏了。”救援队员们建议,以后在可能的情况下,当地最好能够对这些经历了地震灾害和身边亲人受伤、遇难的村民进行一些心理辅导,让他们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
突遇灾害小城变了样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极大地改变了彝良,让这个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变了样子。首先是人员大幅增加,如果不是蓝天救援队能够自己搭建帐篷露营在公路边,那么他们将面临无处可住的尴尬局面。彝良县城所有大大小小的酒店、宾馆、招待所都已经没有房间了,这也不过只是解决了一部分抢险救灾人员和前来采访的媒体,大多数前来救灾的部队、武警官兵都是露宿在街头。记者在彝良中学看到,操场上停满了军车,而刚刚抢险回来的战士们就靠在车上睡着了,据驻滇集团军炮兵旅的卓武旅长告诉记者,他这一次带来的两个营的战士确实只能在车上休息,不过这对于他们这样的作战部队来说算不了什么。
人员的暴增给小城又带来了车辆聚集,拥堵的问题。陆续到来的各种救援车、信号发射车、救灾物资车、电视转播车、军车让彝良这个小县城原本就狭窄的街道更加拥挤、嘈杂。据了解,彝良本县只有1000多辆机动车,而最近两天的时间,拥入小城的各种抢险车、救援车、采访车就有2000多辆,这样县城小小的空间每天就有3000多辆车,是平时的几倍。于是,县城里面一些像县政府这样车辆多的路段还临时实行了交通管制,变成了单行道。彝良街头的每个重要路口都有交警在疏导交通,堵车这样最典型的大城市病也突然之间光临了边陲小城,虽然停车不要钱,但是在县城里找到一个合适的车位也忽然变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本报记者租用的采访车虽然有抗震救灾的采访证,但停车时也多次被交警赶来赶去,只为给运送物资以及抢修线路的车辆让行。
彝良县城的改变还不仅如此,由于在地震中有80多名遇难者,这让县城的花圈店和寿衣店忙得不可开交。记者在县城里一家名为“龙凤花圈店”的门前看到,一辆皮卡的后箱装满了花圈,就连车顶也高高摞起了5个花圈,据车主介绍,光是昨天他就运送了五六趟花圈了。由于需求量大增,连几家经营烟花爆竹的商店,也有人在门前扎着花圈。另外,县城里大大小小的救灾车辆上很多都有诸如“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中国移动抗震救灾车”等红色条幅或车贴,街道上也挂满了“天灾无情人有情”、 “军民一家”等横幅,这些让打印店也忙不过来了,县政府附近一家名为“佳人电脑装饰”的小店就整日在打印着类似的条幅。
需要专业技术志愿者
虽然彝良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但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这里并不缺少爱心,很多彝良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正能量。地震发生后,洛泽河镇的邓正彬专门从县城买了许多方便面、矿泉水、蛋糕,免费送给周边的村民吃。由于邓正彬的家紧邻马路,每当看到救援队伍经过,他就跟家里人站到了路边,手拿着矿泉水、方便面,一个个地往救援人员的手里塞。由于很多受灾的村民不敢回家拿吃的,他们看到这边有免费的方便面、矿泉水,就从四面八方涌来,一时间,他家的大门口成了一个民间的救助点。至于自己究竟送出了多少东西,邓正彬说,“我也没有统计过,人来了就发,大家有需要就自己拿,具体数字我确实不清楚。”
同样在洛泽河镇,40岁的妇女刘加和自己摆着一个水果蔬菜摊。与震前不同的是,她把蔬菜和水果的价位都大幅下调了,西瓜由一块五一斤调成了八毛钱一斤,石榴从两块五调成了两块钱,梨也变成了两块一斤……近十个品种的蔬菜和水果的价格都进行了下调。“这个时候摆摊,是为了让大家更容易买到水果蔬菜,那么多人来帮我们,我不能多挣钱。”
在彝河镇,由于街上的店铺大多已经关门歇业,石富军家的蛋糕店就显得生意格外的好,但是居民们在结账时会发现,地震后第二天的蛋糕价格,居然比地震前每斤便宜了一块钱。面对这样的疑问,石富军说:“今天只收成本,都是邻居,我不能在这个时候赚大家的钱。”在县城的罗炳辉纪念馆旁,来自贵州的小商贩周遵明在免费赠送米粑,他是今年5月才到的彝良,但是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彝良人,他安排了7张米粑小推车,送米粑给村民。据了解,他每天要送出去1000多斤米粑,价值1万多元,像这样的例子在彝良还有很多很多。
昨天,彝良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彝良县县委办主任王德增呼吁:“我们迫切需要大量有专业技术的志愿者,他们最好会拆房,会搭帐篷和板房,有独立作战的能力。”愿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和彝良人一起传递爱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