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云南彝良9月14日电(记者李宣良、刘昕、赵薇)青青乌蒙山,见证着子弟兵的壮举;滚滚彝河水,述说着鱼水般的深情……
云南彝良地震发生以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3200多名官兵、4400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官兵们救援的每一个生命,搭起的每一顶帐篷,开辟的每一条道路,送去的每一份食品,都在传递党的温暖,展示着人民弟子兵的赤诚。
夜色将近,在大山深处的角奎镇簸箕自然村,村民们拉着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官兵的手久久不肯松开。10日晚,灾区突降大暴雨。第二天一大早,牵挂着群众安危的10多名官兵,每人背着一袋大米和衣物,穿越泥石流,在大雨中翻山越岭,为山上村民送粮。当乡亲们打开米袋时,米是干的,官兵们却已浑身湿透。
看到受灾严重、缺衣少食的乡亲们,官兵们流泪了。一天没吃饭的官兵们,把携带的战备干粮全部发放给村民。
“共产党好!解放军亲!”70多岁的杜光书老人,握着连长李应东的手热泪盈眶。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武警云南省总队昭通市支队支队长黄国祥常说的两个“高于一切”,不仅让参加救灾的支队官兵增添了力量,更令被救的彝族老人黄顺平感受到了子弟兵的深情。
11日上午,黄国祥带领官兵冒雨来到洛泽河镇毛坪村萝卜园组,这是一个受灾严重、地处偏远的彝族村寨。受大雨影响,200多户受灾群众居住的帐篷内出现了严重积水,山体随时都有滑坡塌方的危险。
官兵们紧急对帐篷进行安全转移、排水加固、构筑防水工事。完成救援将要撤离时,一名村民跑过来指着对面的山顶说:“那里还有一名老人住在危房里!”
“前3名,跟我来!”黄国祥二话没说,带着3名战士扛起帐篷和救援工具就向对面山顶挺进。山高路陡,雨大路滑,冒着山体垮塌的危险,官兵们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老人居住的危房。
老人名叫黄顺平,由于不愿离开家园,震后一直独自守在这里。官兵们送上随身带来的食品,就近选取安全点搭起防水帐篷。临撤离时,老人掰来自己在山上种的玉米,硬塞到了官兵怀里。
自己没地方住,也要把群众安置好;自己饿肚子,也要让群众吃上饭。官兵们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各族群众,使灾区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9日中午,成都军区联勤某分部的炊事车开进震中洛泽河镇,为下山领取救灾物资的群众提供热食。
“今天的菜谱是四菜一汤:红烧鸡肉、回锅肉、炝炒白菜、醋熘西葫芦和米汤。”顶着炊事车旁50多摄氏度的高温,上士班长岩来说,“我们还按照当地彝族、苗族群众的饮食习惯,在菜里多加了辣椒。”
开饭后不久,救助点准备的150份食物很快被闻讯而来的群众领完。炊事班马上开始制作第二轮,而此时,战士们自己从早上到现在还没有吃上一顿饭。
“只要群众吃饱,我们就满足了!”岩来说。
军爱民,民拥军。官兵们的无私付出使灾区各族群众深受感动,纷纷自发开展拥军行动,表达对子弟兵的感激之情。
86岁彝族老人三追战士送鸡蛋的故事,在救灾部队官兵中广为流传。地震发生当晚11点多,成都军区某工兵团的40多名官兵就抵达洛泽河镇,连夜展开紧急搜救。看到官兵们连续奋战,86岁的彝族老人王桂林拿出家中仅剩的20多个鸡蛋,煮熟后放在篮子里用布包好给战士们送去。
可由于部队多次转移抢险地点,老人先后找了三个地方才找到官兵。“终于追上你们了!赶紧尝尝大爷为你们煮的鸡蛋。”王桂林握着战士的手,将一个个熟鸡蛋塞到他们手中。
手握着王大爷送来的熟鸡蛋,聆听着老人亲身经历的当年红军在乌蒙山区爱民助民的故事,官兵们眼睛湿润了,谁也不忍心吃手中的鸡蛋。
“同志们,吃吧,这是大爷的一份心意!”带队的副团长陈国勇将100元钱硬塞到王大爷手中,带头吃了起来。
整个灾区,像这样的故事数也数不清。在角奎镇发达村,一名10来岁的小女孩只要看到穿迷彩服的解放军叔叔,就不断地往他们怀里塞玉米饼:“这是我奶奶做的,叔叔们别饿着了。”
女孩名叫郑慧瑞,是发达小学5年级的学生。地震中,她奶奶的左脚被屋梁砸伤,是解放军把她奶奶背到了医疗点,帮她奶奶上药和包扎。
伤势好转后的老人,每天很早就起来,做上几锅玉米饼,让孙女送给解放军。
连日的降雨,给地震灾区的救灾行动增添了困难,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激发起广大军民团结抗灾的信心。
当年,乌蒙山回旋战,留下红军多少动人的故事;今天,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抗震救灾官兵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不愧是红军的传人!
作者:李宣良 刘昕 赵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