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杂志 > 精彩报道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黑烟消散后的工业城市

2012年12月05日16:31
来源:《环球》杂志

  黑烟消散后的工业城市

  《环球》杂志记者/刘丽娜(发自匹兹堡)

  《环球》杂志记者/姜鲁榕(发自伦敦)

  《环球》杂志记者/刘向(发自柏林)

  《环球》杂志记者/蓝建中(发自东京)

  美国的匹兹堡、英国的曼彻斯特、德国的鲁尔区、日本的九州,都曾经是工业重地。

  这些地区的制造业曾经支撑了国家经济的崛起,但重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以及煤铁资源的枯竭。这些城市,曾经有着熙熙攘攘的繁华,但煤铁资源消耗殆尽之后,制造业衰败,人口流失,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些昔日的工业重地一度成为斑驳的“锈带”,然而,它们并没有被现代文明淹没。如今,通过发展服务业、新兴工业、创意产业等方式,它们已成功地转型为新的金融城市、文化之都。

  在转型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转型需要哪些条件和手段?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这些都是中国城市可以借鉴的。

  匹兹堡:“烟城”的三次复兴

  初到匹兹堡,《环球》杂志记者的感受是,阴沉的天气令这座城市似乎失去了色彩。汽车在沿河公路上行进,城区外的路边不时出现老旧破败的房屋和锈迹斑斑的铁桥,匆匆路过闹市区,则看到狭窄的街巷以及一些地方设置着施工的路障。

  这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所标榜的美国转型城市的典范吗?记者在心中不禁打了个问号。

  但深入城市中心,更细致、更近距离地观察它,并与这里的人们攀谈之后,记者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变得立体起来。

  匹兹堡,这座有着250多年历史的工业重镇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宾夕法尼亚州,坐落在阿勒格尼河、莫加西河与俄亥俄河的交汇处,是美国东海岸连接中西部的枢纽。

  匹兹堡附近地区的烟煤、石灰石和铁矿石蕴藏量丰富,加上内河港口运输便利,到十九世纪80年代,该地区已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其钢铁产值占美国当时钢铁产值的近2/3。

  二十世纪初,匹兹堡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中心,这里诞生了一大批工业革命的先驱,包括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美国工程师和制造家、西屋电气公司创始人乔治·威斯汀豪斯,以及世界食品业巨头亨氏公司的H·J·亨氏等人。

  然而,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匹兹堡也开始面临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特别是城市污染、资源衰减以及钢铁工业逐渐走下坡路等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匹兹堡的几任市长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严峻,意识到了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因此,他们努力推动城市转型,希望这座城市能够顺应时代变化,实现自我更新。

  匹兹堡市旅游局下属的“访问匹兹堡”公司公关负责人克里斯廷·米切尔向记者介绍说,从城市建筑的角度来看,匹兹堡在二战后经历过三次复兴。

  第一次复兴始于1945年,时任市长大卫·劳伦斯开始着手治理污染,匹兹堡的大量钢厂从市区远迁,大量人口随工厂转移了居住地。几十年后,匹兹堡摆脱“烟城”的名号。

  第二次复兴始于1976年,市长理查德·卡利圭里意识到,这一时期城市改造要从环境整治转向经济多元化发展,改造重点应转移到促进新行业发展上。为此,匹兹堡在保留一部分有竞争力的大型传统企业的同时,也建成了全美占地面积第四大的国际机场,还兴建了大批饭店、文化体育设施等。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匹兹堡引来了大量国外投资。

  第三次复兴始于1994年,市长汤姆·墨菲开始强调绿色建筑。从这时起,匹兹堡兴建了PNC公园、作为二十国集团峰会会址的大卫·劳伦斯会议中心等。如今,匹兹堡在全美最年轻的大城市市长卢克·雷文斯塔尔的领导下,继续着第三次复兴浪潮。

  如果说城市的公共管理者起到了规划方向、协调资源的作用,那么在一线推动匹兹堡持续焕发生命力的要素,则是这里的企业家以及能使其发挥才能的机制。

  匹兹堡文化聚集区PRG广场的改造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PRG广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正值钢铁制造业走向没落,大批工厂倒闭,失业加上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工人们举家搬离。当时,亨氏公司的继承人、慈善家杰克·亨氏决定投资把市中心改造成一个文化艺术中心,但他并没有将钱直接捐给市政府,而是联合众多地方富商巨贾共同创建了一个叫做文化信托基金的非营利机构。该基金的第一个改造项目,就是如今享誉全球的匹兹堡交响乐团的所在地——亨氏音乐厅。在它的带动下,匹兹堡市中心艺术圈逐渐扩大,如今,这里已经容纳了14家剧院、画廊、公园以及艺术院校。

  现在的匹兹堡市,已彻底改头换面。它以科技、医疗和教育产业取代传统支柱产业,并因此重获新生。而那些重工业留下的印记,则被巧妙地嵌入文化和娱乐行业之中。这样的匹兹堡,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城市风景。

  曼彻斯特:由工业革命到多元经济

  曼彻斯特,英国中部重镇,工业革命的诞生地。这里曾是一个美丽的集贸小镇,人们散居在不多的几条街道上。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煤炭和制造业改变了一切。

  这座城市对煤炭的需求造就了世界上第一条现代化运河,在工业革命中,新生的火车也离不开煤炭。后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曼彻斯特逐步升级为多种工业相结合的重要工业城市,其中纺织、机床、通用机械、电机、食品加工、化工行业尤为发达。二战期间,这里又成为英国的重要军事工业中心之一。但工业的迅速、高度发展也给曼彻斯特带来了不少“副产品”,其中问题最严重的就是环境污染。

  二战后,曼彻斯特开始走上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凤凰涅槃般的经济转型之路。其主要方向,就是顺应服务业崛起的趋势,及时引导经济多元化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初,制造业在曼城经济中所占比重高达70%左右,但到了90年代初,这一比例已急剧降至约20%。三十年间,曼城服务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例迅速上升为84%,而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比则急剧降至11%。

  近十几年来,曼彻斯特的经济多元化转型仍在加速。其中,金融、教育、旅游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尤其迅猛。2010年,金融与专业服务业对大曼彻斯特地区的经济贡献最大,约占当地经济总量的16.6%。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曼彻斯特在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发展迅速。现在,曼彻斯特已成为英国中部和西北地区的创意产业集散地,这里拥有多个教育、文化、媒体、体育创作机构或品牌,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以体育为例,2002年曼彻斯特成功举办了英联邦运动会,使体育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此后,这里举办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体育赛事,城市的体育旅游和观赛收入也大幅增加。

  根据曼彻斯特政府部门的计划,该市今后将在改善交通、节约能源、发展绿色城市、环境改造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大力度,以使城市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鲁尔区:转型从教育抓起

  德国鲁尔区,曾经是煤钢基地和重工业摇篮,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里烟囱林立、灰尘漫天。但那已成为永远的过去,昔日的“灰姑娘”,如今已变身“白雪公主”。

  现在,在鲁尔区重镇杜塞尔多夫市中心,依然矗立着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的总部大楼,但这里已没有钢花四溅,它背后的天空已由灰转蓝,脚底的莱茵河已由浊变清。与蒂森-克虏伯大楼并立的是鳞次栉比的电信区、金融区、媒体区等楼群,这些新兴经济支柱拥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无烟”。

  如今,杜塞尔多夫已成为可与巴黎、米兰、伦敦媲美的欧洲第四大时尚中心。市中心的国王大道,已成为当之无愧的顶级服装品牌的购物天堂。莱茵河畔十几栋设计奇特的建筑里,更是聚集了上千家服装设计和广告策划公司,它们正是这个新兴时尚中心的制造者。

  其实,杜塞尔多夫仅是鲁尔区悠然转身的一个缩影。如今在鲁尔区,波鸿市昔日的钢铁厂已被改造成世纪剧院。奥伯豪森市的天然气储备厂内,一个高近120米、直径近70米的巨型天然气储存库已被就地改造成展览馆,展品从科技、体育到现代艺术,五花八门,每年吸引着10万以上的观众。

  1957年,鲁尔区有140个煤矿基地,到2008年时,只剩下6个,矿工人数也由47万减少到不到3万。如今,鲁尔区拥有200座博物馆、120家剧院、100个音乐厅和250个文化节等。

  自上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用了50年的时间,从一个没落工业区转变成为现代化的文化都市群。50年后,科隆、波恩、杜塞尔多夫、埃森、杜伊斯堡、多特蒙德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正在以崭新的面目示人。

  鲁尔区转型的第一步是从教育抓起。1962年鲁尔区建立了第一所大学——波鸿鲁尔大学,此后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这里已成为欧洲大学最密集的经济区。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学还与企业联手成立“技术转化中心”,孕育了一家家新兴企业,一个个新兴产品。

  鲁尔区成功转型也离不开政府的精心规划。早在上世纪60年代,北威州政府就出台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其核心思路是“抓大放小”,关闭小煤矿,发展大煤矿。

  上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后,鲁尔区又开始了由重工业向新兴无烟工业和服务业的系统性结构调整。

  80年代,鲁尔区的转型力度明显加大。这期间,许多致力于生物技术和环境经济的富有创新力的中小企业在此落户,并在研发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1989年起,鲁尔区开始实施为期十年的“国际建筑展览埃姆舍尔公园”项目,从改造昔日的矿区和厂房入手,对城市建筑景观进行大手术。这一项目实施后,绿地、居民中心、物流中心、工商业园区等100多个城市项目像拼图一般散布在埃姆舍尔地区的17个大小城市。

  90年代后,工业区位竞争成为政府规划的主导思想,鲁尔区内的不同城市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各自的优势行业。到如今,区内已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比如,多特蒙德依托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发展软件业,杜伊斯堡发挥港口优势打造贸易中心,埃森市则凭借广阔的森林和湖泊成为休闲和服务中心。

  2010年,鲁尔区被欧盟授予“欧洲文化首都”的称号。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鲁尔区,这个拥有53个城市、530万居民的欧洲最大城市群,奉献了上千场文化活动,也向世人展示了鲁尔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九州:“炭坑”变为“硅岛”和“车岛”

  日本九州岛北部的福冈县,过去曾有一首民谣《炭坑小调》传遍全国。“炭坑”,在日语中的意思是煤矿。福冈,在二战前后曾是日本著名的煤炭产地。但战后几十年来,《炭坑小调》和那些煤矿,已渐渐成为人们的追忆,福冈乃至九州,已逐渐摆脱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

  位于福冈县中部的饭塚市,在明治维新后曾将煤炭作为城市的骨干产业,在二战后的经济复兴时期,该市也曾因煤炭产业的发展而异常繁荣。但是,战争期间和战后的滥采,最终导致这座城市的资源被掏空了。上世纪60年代,这里的煤矿相继关闭,人口急剧减少,城市一下子衰落了。

  但饭塚市并没有像北海道的夕张市那样破产,最重要的原因是饭塚市成功地吸引了近畿大学和九州工业大学到这里落户。通过建设这两所大学的饭塚校区以及附属高中、附属幼儿园,饭塚市人口“过疏化”趋势得到了遏制,最近,该市的人口还出现了增长迹象。通过发展教育相关产业,饭塚市又重现了昔日的繁华。

  九州地区摆脱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的另一个经验是制造业升级。上世纪70年代前,九州的制造业是八幡制铁所所代表的“重厚长大”的材料性产业。70年代后,该地区的产业开始转型为加工型产业,主要是半导体业和汽车业得到了大发展。

  现在的九州,常被人称为“硅岛”。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有半导体产业登陆,80年代,大型半导体厂家不断进入,如今,九州的半导体产业异常兴盛。

  九州的另一个名号是“车岛”。1973年,日产汽车公司在福冈县建设九州工厂,九州地区的第一次汽车产业热潮由此开始。1991年,丰田汽车公司又开始在福冈县宫田町(现在的宫若市)建设丰田汽车九州公司,专门生产车体。同一年,日产九州公司也在福冈建设了第二个工厂。这被称为九州地区的第二次汽车产业热。

  九州地区之所以能吸引企业到这里落户,主要是因为其基础设施完备,制造业文化兴盛。福冈县有32所大学,其中13所拥有理工学部,理工科国立大学学生人数居全国第二位。此外,县内还有3所国立工业专门学校、23所工业高中,它们同样能够供应大批年轻人才。

  如今,九州的煤矿已经远离当地人的生活,但很多煤矿关闭后都开展了煤矿旅游,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剩余价值”。九州最后的煤矿池岛煤矿2002年3月关闭后开展了“煤矿体验旅游”,建筑物几乎完全保留,现在还能够看到剩下的煤矿设施、煤矿城镇、煤矿宿舍群等。

  谈到北九州转型的经验,日中创职协会久永事务所的泽田笃志指出,九州地区福冈县的饭塚市、直方市和田川市在煤矿关闭后,吸引了工业、商业和尖端科学技术,也吸引了大学到这里建设校园,同时大力建造科技特区和住宅区,实现了产业转型。

  来源:2012年12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我要发布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锦绣缘

同步热播-锦绣缘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神雕侠侣

大结局-神雕侠侣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封神英雄榜

同步热播-封神英雄榜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六颗子弹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龙虎少年队2

龙虎少年队2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奔跑吧兄弟》

baby14岁写真曝光

《我看你有戏》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明星同乐会》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非你莫属》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一站到底》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搜狐视频娱乐播报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鹏嘚吧嘚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第16集

匆匆那年大结局

隐秘而伟大第二季

乔杉遭粉丝骚扰

The Kelly Show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