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短期内基本不会出现严重雾霾天气
2013年01月15日20: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中央气象台:短期内基本不会出现严重雾霾天气]
中新社北京1月15日电(记者 孙自法)围绕连日来备受瞩目的“雾霾天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5日下午在北京举行2013年第一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气象、大气、环境、疾病预防等领域多位专家进行科普性的解读和分析。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明天中午或者下午,在北京的朋友应该能看到天气状况会明显好转”。
短期内基本不会出现严重雾霾天气
马学款介绍说,中国中东部地区从1月7日开始出现的大范围雾霾天气,并且越来越重。中央气象台9日针对这次雾霾天气发布大雾蓝色预警,随着影响程度加重和范围扩大,12日将雾霾预警从蓝色提高到最高等级的黄色预警。
华北地区雾霾12至13日最严重,截至15日早上雾霾预警一直在持续。从16日开始,将有一股冷空气会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会自北向南逐渐减弱或者消散。
他认为,中国近期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因是前期北方没有冷空气活动,大气层结比较稳定,夜间辐射降温等效应会导致雾的出现,一般大雾形成时天气形势比较稳定,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越聚越多的集聚效应导致形成中东部大范围雾霾。
这次雾霾散去以后,从后期的天气趋势来看,间断性雾霾天气还会有,只要具备比较稳定、持续的天气条件时,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雾霾天气,但是短期内如此严重的雾霾天气基本不会出现。马学款称,再次出现雾霾,空气中的污染物也要有集聚和排放的过程,“所以短时间内,至少22日之前大范围的雾或者霾的天气不会再有。我们会继续密切关注雾霾天气的发展和演变情况”。
PM2.5颗粒物是霾的主要成份
马学款说,按照气象学的定义,雾和霾有本质区别,雾本身并不是一种污染,由于雾的产生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所以雾往往会伴随着污染比较严重的情况。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庚辰研究员表示,从专业角度界定,雾是雾、霾是霾,雾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霾是一种污染现象。雾和霾混合出现的天气叫雾霾天气,但雾霾并不是一种天气现象。
雾由水汽组成,水汽遇到冷就结雾,再冷就是冷雾,一般雾的颗粒比较大。霾是由细小的颗粒物组成,从研究结果来看,一般霾的主要成份就是通常所说的PM2.5(PM是颗粒物英文ParticulateMatter首字母的缩写),其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5微米。
王庚辰指出,PM2.5是导致雾霾天气的元凶,由于PM2.5中吸附了很多有害和有毒物质,又可通过呼吸道到达人的肺部直接进入肺泡,因此对人体的危害也会更大。
PM2.5对健康影响还需深入研究
“肺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是今天你暴露于雾霾天气明天你就会得肺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强博士称,PM2.5的上升可能会引起肺癌的上升,但和其他肺癌的危险因素相比,比如吸烟才是肺癌首要的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在肺癌的发生中关系要弱一些。
致力于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研究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张金良研究员指出,PM2.5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和神经系统有明显影响,“对于肺癌,研究结果不是完全一致,总体趋向是对肺癌有影响,但有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她表示,一次特别严重的霾不会看到特别严重的肺癌升高,但高浓度污染物的作用相对比较强,如果雾霾的天气发生频率比较高,或者是持续的时间很长,对健康的危害就会加强。
日常生活如何应对雾霾天气
这两天雾霾天气PM2.5非常高,人群中有两种比较极端的反应:有一种人特别恐慌,在微博上说要逃离北京、逃离华北;有的人根本不当回事,照常出去跑步或是和以前生活没什么区别,“这两种态度都有一定的问题”。
李强称,现在国家权威部门每天发布PM2.5数值,给公众提供参考。如果PM2.5浓度达到150微克每立方米以上,建议老年人和儿童尽量避免在户外有剧烈活动,其他人群也要尽量避免在室外有剧烈的体力活动,心脏病人或慢性呼吸系统病人受PM2.5威胁可能更大一些,更应该减少户外活动;如果PM2.5非常高的时候,室内空气质量比室外还要好一些,建议不要开窗通风换气。
张金良提醒说,很多绿色植物对污染物有一定吸附作用,但强度达不到清洁空气的作用,应该注意有些植物是否适合放在室内,特别是有哮喘、过敏史的人。“植物都有光合作用,到了晚上不要把植物放卧室,它会和你抢氧气”。
李强表示,绿色植物、空气净化器的作用都非常有限,老年人、心脏病人、慢性呼吸系统病人,如果有不舒服的症状应尽快就医。他还提出,雾霾天气采取一定的饮食应对措施,包括多吃一些清淡、含维生素多、抗氧化物质多的食品,可能会对健康有一些好处,但对于敏感人群,必须尽量避免在室外长时间暴露。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