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有市民手机上的天气软件显示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李世伟 摄
中新网1月16日电 全国各地居民对冷空气的期盼从来没有这么强烈,一股南下冷空气终于吹散笼罩东部地区多日的浓重雾霾。
在这个有太多事情可以让全民关注、让有关部门“操心”的信息时代,人们关于污染的思考和应对措施,会不会再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连续多日,横贯中国南北多地的雾霾浓重得仿佛能用水果刀切开,让人看不清前方的建筑和道路,交通事故屡见不鲜。PM2.5检测数据频频“爆表”更让城市居民心生恐慌,一时间洛阳纸贵,各色口罩全线脱销。即便在药店、商店已经买不到可以阻隔PM2.5的专业口罩,一次性口罩、针织卡通口罩聊胜于无,挂在口鼻外也让人内心得到些许安慰。
雾霾,成了这一周覆盖网络和媒体的首要关键词,几乎引发了全民大讨论、大反思。有网友说,记忆中儿时也会有大雾,但那雾气打在脸上清清凉凉的,吸进鼻中绝对没有如今的这股浓重的“烟味”。秋冬易生雾这原本是自然现象,但太多对人体有害的杂质混藏于雾中生成霾,就多为人祸了。
中央气象台连续多日发布雾霾黄色预警。北京环保局表示,污染物排放量大是造成北京市此次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
各地政府为了应对雾霾天采取了不少临时措施:关停工业企业、限制公车上路……但临时措施力度不小,实际实施情况却打了折扣,最终效果更是寥寥。
《北京青年报》对雾霾六日北京公车停驶数量以及举措等分别进行调查,遗憾的是北京十六区县以及交管和环保部门,只有两个郊区区县能“数得清”公车停驶数量,其他多数区县都“说不清”。
最终,驱散这场雾霾的不是PM2.5检测仪器,更不是没能落到实处的“应急措施”,只能依托来自遥远西伯利亚地区的寒冷气流。
如果所谓临时措施都仅仅停留在报纸上,绝对堵不住PM2.5的来路,更堵不住百姓的悠悠之口。正如北京环交所董事长、前北京环保局新闻发言人杜少中在其微博所说,“北京空气质量按年算从未达过标,按天算时好时坏已成定论。但都跟数据叫劲(较劲),不管如何减排。”
防治空气污染,节能减排才是治本之源。雾霾消散之后,如何防止下一次雾霾天的产生,才是有关部门需要审慎思考、果断行动的课题。
雾霾面前人人平等,难道我们真的要去买陈光标牌的空气了吗?(中新网能源频道 王珊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