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奇茹
昨天,在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的媒体席上,一位浅金色头发的男子正在奋笔疾书。仔细一看,这位操一口流利中文的外国记者,手中拿着两份政府工作报告,一份中文,一份英文,“毕竟不是母语,这样对比着看,能理解得更准确些!”
他是来自德国《世界报》的驻京记者约尼·埃林,近一个半小时的大会报告过程中,他不时在材料上写写划划,偶尔还拿出手机查询一些新名词。
其实,对驻京15年的约尼来说,这已不是第一次采访北京市人代会了。2011年,他以“北京人以前吃什么蔬菜、水果?现在有什么变化?”的特殊问题开始,采访了北京新发地负责人,从“菜篮子”了解北京的变化。
两年后,他又带来了对北京发展计划新的关注点:“我想了解北京新机场建设的情况,报告内容要讲的问题很多,这个方面提得比较简略。没听够,希望还能再听两场!”
据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惠介绍,此次大会共有来自15家境外媒体的20名记者报名参与报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