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平 南京报道
江苏省“两会”结束后,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引发了关注,在副省长班子中,江苏省辖地级市,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宿迁市市委书记缪瑞林当选为该省副省长。
因2013年1月初宿迁市“两会”上缪仍继续当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故而,这一人事安排显示出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宿迁主要领导进行了“高配”。
“正常情况下,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由省委常委兼任,在经济‘重镇’或有特殊意义的城市也会如此,但对其他省辖市委书记进行‘高配’,则是省级在认为有需要的同时根据发展的战略、有选择性而定”,江苏省委党校党建党史建教授刘长江向本报分析。
但在“十一五”进入“十二五”期间,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出现了省辖市委书记“高配”的格局。
据本报了解,副省长职务一般由省级推荐,但需经中组部同意。
协调区域发展的副省长
宿迁是江苏13个省辖市中经济最薄弱的地区,2012年实现GDP虽然高达151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已实现158亿元,但仍与苏南苏州的差距近10倍。
对于即将到来的2013年4月而言,拥有管理学博士头衔的缪瑞林担任宿迁市委书记将满2年,他在宿迁工作已近10年,先后担任过副市长、常务副市长和市长职务。
如今,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两会上缪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此前, 2009年,时任徐州市委书记的徐鸣在担任市委书记长达6年后升任副省长,并继续在徐州工作了1年有余。
徐鸣此前受访本报时曾对此专门解释:作为副省长的主要职能是“协调区域发展”。
目前,1964年出生的缪瑞林是江苏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其已出现在江苏省政府网站“省政府领导及分工”一栏中。
按常理,在中央和江苏省委尚未宣布缪瑞林担任其他职务之前,其副省长分工只有协助省长分管“苏北协调发展”和扶贫工作,与常务副省长共同担任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
显然,这次缪瑞林的新使命与宿迁在“十二五”内实现更快发展和更大的追赶紧密相连。目前,宿迁人均GDP只有全国的70%左右。而多位中央领导考察宿迁时曾指出,没有宿迁的小康(现代化)就没有江苏的小康(现代化),要求不能拖江苏的“后腿”。
2010年底,宿迁被江苏省委定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这是在省级权限范围内赋予省辖市改革发展的最大政策,要求宿迁改变过去10多年只追求经济和财政的单一局面。
高配或成常态
事实上,在当下,从最基层的村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开始,普通意义上的“高配”在中国政治格局中一直存在。
以北京、上海、广东、天津、重庆等中国经济和政治要塞看,其“一把手”书记均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向下延伸至省级,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部分重要城市的市委书记,也都有省委常委或副省长兼任的现象;到省辖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市人大和市政协副职兼任县(区)委书记的就更常见了。
浙江温州在地市合并后,其市委书记就由省委常委或副省长兼任。
在江苏省内,苏州市委书记一直由省委常委兼任(另一经济重地无锡稍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亦曾出现过由省委副书记兼任的现象。
本报记者进一步发现,目前国内已有多个省份出现了省辖市高配现象:甘肃省副省长张晓兰兼任庆阳市委书记、湖北省副省长郭有明兼任宜昌市委书记、海南副省长姜斯宪兼任三亚市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郭启俊兼任包头市委书记等等。
但这其中有一个惯例,即由上级党委常委兼任下级党委书记的地方,书记原则上不兼任同级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以此强调和明确“高配”的主要职能仍是在下级党委岗位上的领导作用,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升迁过渡”。
不过,由副省长兼任省辖市市委书记的高配配置,与另一层次的“提级不调动、升官不挪位”(如乡镇党委书记享受副县级、县委书记享受副市级或副职享受正职待遇)亦有本质不同。
刘长江就分析说,前者侧重省级的发展谋划和战略,后者则在于鼓励干部在基层工作或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