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高摊位费“拍死”老手艺
原标题 [不让高摊位费“拍死”老手艺]
新华网北京2月4日电(记者闫祥岭、赵琬微)“只有看到这些小玩意、老手艺,才觉得要过节了,才觉得有年味了,才觉得传统文化又回来了。”正在北京南磨房乡关王庙小年庙会买面人的王望荣对记者说。
庙会上,商品琳琅满目,游人如织,会场一角的展卖区更是人头攒动:老北京耍货、糖画、面人、剪纸……
看到有人现场写春联,逛庙会的黄先生激动不已:“如今街面上和商场里到处卖的是印刷品春联,鲜见摆摊儿写春联的艺人,亟须庙会这样的载体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山东德州的糖人师傅刘永顺已在北京生活多年,在他的摊位前记者发现,才几分钟时间,刚做好的糖人就卖了个精光。“这里的庙会对有关非遗的摊位免收或少收摊位费。相比一些庙会的糖人动辄近百元,我的糖人才10元钱,所以卖得快。”
“一些地方的手工民俗产品价格畸高让人望而却步,不利于非遗传承。”南磨房乡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于树新说,这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手工产品的生存土壤需要培育,特别要谨防高价位、高摊位费“拍死”老手艺。
在南磨房乡庙会玩老手艺的还有“80后”。28岁的汪宁摆了个糖画摊位,不少小朋友在一旁观赏。汪宁说,糖画和以前比变化很大,首先是卫生了,根本不用手直接接触原料;其次是形式、图案等比以前丰富,娱乐性更强。
令汪宁遗憾的是,糖画等一些民间手艺以前很多都是传男不传女,更不外传,“现在玩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老的传承人相继逝去,年轻人跟不上来,民俗产品没了,年味儿自然越来越淡。”
于树新建议,手工民俗作品不能只放在玻璃罩里陈设售卖,在做好“生产性保护”之外,更应回归“生活性保护”,除了关心、重视传承人,还应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成为民俗文化的传播者。
作者:闫祥岭 赵琬微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