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雾霾讲环保不能叶公好龙
原标题 [治雾霾讲环保不能叶公好龙]
新华网杭州2月10日电(记者冯源)“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除夕夜是爆竹齐鸣的景象,就连央视主持人在春晚现场子夜拜年时都说,反正大家现在都在放鞭炮,听不见电视里说什么,就行个礼得了。而大年初一的“开门炮”也是此起彼伏,预计炮声隆隆将如往年,与春节一路同行,直至元宵,画上圆满的句号。
炮声隆隆换来的是雾霾浓浓,记者所处的城市刚下了三天大雪,原本浊气已被打压下去,环保部门实时监测的空气质量指数又开始直线上升,进入污染阶段。这样的城市应该在全国不在少数。
烟花爆竹的负面效应也为人所共知:可能伤人,可能引发火灾,同时还是污染源,不但引发噪音,留下满地纸灰,还能制造大量PM2.5粒子。因此,在这个冬天半个中国遭遇雾霾袭击之后,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和环保人士都开始倡导少放烟花爆竹。
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倡导效果未必理想。过年放鞭炮的民俗已有上千年,根植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即使是在海外的各个唐人街也不例外。
传统民俗需要保护,但是其中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内容应该改进。
在上世纪90年代,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出台了“禁放”政策,但是却引发了群众反对、专家批评的一片声浪,甚至惊动了领导出面表态,最终因为“不得人心”而中止。当前个人权利意识日渐苏醒,法律政策对个人权利和传统文化日益重视,要再出台“禁放”“限放”政策,政府必然会慎而又慎。
事实上,在倡导少放不放烟花爆竹的新闻播出后,有不少网民就纷纷表示反对,有人认为过年的欢乐不可剥夺,有人则质疑放鞭炮对环境未必有如此大的污染。这与讨论汽车尾气污染的时候如出一辙:汽车行业指称燃煤才是最大的空气污染源,而公众则要坚决保卫开车的权利。
因此,要少放不放烟花爆竹,除了政府制订政策引导、环保团体和人士积极倡导、生产企业研发污染更少的装药配方之外,关键是要改变公众传统心理。大家不能为了自己的喜好忽视环保,否则难脱叶公好龙的嫌疑。
作者:冯源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