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北京对“奥数”痛下措施整顿后,本月21日,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将“奥数”与入学挂钩的,要严肃追究校长责任。郑州一所初中因借比赛名义组织“小升初”选拔考试,而在教育部网上被通报批评。这也是教育部首次对违规学校进行公开通报批评。
其实,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明确规定,公办初中、小学禁办奥数班;随后又逐步取消了奥数加分、免试入学等政策。因此,教育部此番对奥数的整顿,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真正“动真格”执行7年前就出台的政策;二是坚持以前的治理路线,向“奥数”开刀。
这两种解读,都很难看到奥数治理的乐观未来。教育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为何对奥数治理了7年,却没有多大成效,其中可能有治理措施落实不严的问题,更有治理的思路亦即方向出了问题。如果是方向性错误,那么越是“治理”,可能局面越乱。
我国的奥数热之所以高烧不退,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由此存在“择校热”,奥数只是服务于择校的工具;二是中高考制度采用单一的分数标准选拔学生,而数学是十分重要的考试科目,上奥数培训班,是为了把数学学深一些、学难一些,由此提高中高考数学成绩。
而要解决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一要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缓解“择校热”;二要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而如果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不解决,单单去治理奥数热,必然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结果:取消了奥数与升学挂钩之后,会涌现出其他的挂钩项目,或将挂钩转移到地下——对应择校热,必定会有择校工具;取消了奥赛加分后,奥数培训热依旧,其实大家在乎的不是获得证书加分(能获奖的毕竟是少数),而是提高数学成绩。
这种治理结果已被现实反复证明,可有关部门却依旧坚持原有的思路,一次又一次地对奥数出“重拳”,一次又一次地无功而返。之所以如此,不是有关部门没有意识到方向性问题,而是他们不愿做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
目前治理奥数的措施,对政府部门来说,通过发禁令增加了自身的权力,也就增加了权力寻租的空间——无论是查培训机构,还是查学校,行政禁令越多,政府部门的权力空间就越大,所以在这方面行政部门特别乐意去做。而真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和改革中高考制度,则意味着政府要履行投入责任,同时必须推进教育放权。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需要根本改变目前的教育经费配置模式,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投入预算,并监督政府按预算投入,如此一来,政府部门就不可能想怎么拨款就怎么拨——这种由政府说了算的拨款体系,直接造成教育投入不足,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改革中高考制度,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需要政府部门将考试组织权、评价权交给社会专业机构,将招生自主权交给学校,将选择考试、学校的权利交给考生,建立“教学、招生、考试”分离的新体系。简单地说,中高考制度改革,就是政府放权回归本位,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的过程。
很显然,行政部门是很难自觉地放弃手中的权力的。
要让政府部门自动放弃行政治理思维十分困难,这就需要建立起权力制约机制,让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放权,不得越权。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并按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尽快修订教育法律法规),界定政府、学校、社会机构的权责边界,要求政府依法办学,不得越权干涉学校自主办学。当行政部门的权力被约束,也就会在法律框架内行事,对奥数热这类教育问题的治理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作者系上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