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一国土持续雾霾、九成地下水遭污染、1.5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
空气、水、土壤,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正在中国遭遇严重污染。渐成灾难的立体污染中,谁能独善其身?
网易一项调查显示,2013年两会民众关注度环保首当其冲。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成为抵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顾瑞珍 华晔迪
(据新华社3月3日电)
挣钱全为医药“买单”
2月28日一早,PM2.5又发飙了!北京天空再次被严重雾霾笼罩,多地数值升至400微克/立方米。雾霾、地下水、“癌症村”……密集出现的污染令公众揪心,一些网民甚至将PM2.5的治理戏称新的“天下第一难”。
全国多次严重雾霾受影响人口达6亿;九成地下水遭受污染;华南部分城市50%耕地遭受重金属污染……不少代表委员对此忧心忡忡:“这样下去,最终挣来的钱全在为医药‘买单’”!
世界污染最重的50个城市之中,7个位于中国,有的长期占据这份“榜单”。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提出,何不做个黑色GDP排行榜,让这些污染大户能时刻警醒?
“重、松、轻”成美丽中国“天敌”
环境恶化,生存威胁,以往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海外媒体评价,这样的快速GDP增长是“有毒的增长”。
事实不容回避。淮河流域1500多个小造纸厂曾让1.2亿人喝不上干净水。要恢复淮河本来面貌,成本超过造纸厂创造GDP的数万倍!
山清水秀不再,到底谁是“带毒GDP”的背后推手?在曾任环保部主管污染防治和减排的副部长张力军委员看来,环境保护最大的压力来自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冲动。
不惜“血本”,“上大项目、大上项目”,成为一些地方的经济支撑。如果这些项目是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环保压力将更大。
“环保局长的尴尬在于,一方面‘乌纱帽’被捏在地方领导手中,另一方面监管无力,执法不硬。”王书平委员分析道。
“重”结构、“松”管理、“轻”处罚,是“美丽中国”的三大天敌。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认为,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对比环境损失,罚款不值一提。
震惊中外的松花江污染事件,100万元人民币罚单的开出,时间跨越了整整一年。
企业飘红的业绩背后,染黑的是良心。全国政协委员、山西大学副校长刘滇生疾呼,环保立法执法不硬,怎能对污染企业形成震慑力?
“一盘棋”治理刻不容缓
微博时代让信息传播越来越快,留给地方政府的“窗口时间”也越来越短。
冲破重“雾”,不留“霾”伏,改变旧有不合理模式,不只为解决眼下的呼吸之痛,更关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公众权利、环境意识的觉醒和公共事务参与度的提高,“一盘棋”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细心的人们注意到,一些改变在悄然发生新的车用柴油标准有望敦促油品升级,污染天少开车、不燃放烟花爆竹等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全国人大代表、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多次谈到,离开经济发展抓环保是“缘木求鱼”,脱离环保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当前治污的关键,就是要把环保投入变成‘硬约束’”,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委员认为,我国经济总量大,但环保投入小,应提高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
我国官员考核体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许多地方政府主动将生态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提出,要调整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功能区空间定位,国家层面还应着手制定《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引入行政问责制。
李建保等代表提出,应提高罚款数额,加入“按日计罚”,并对大气污染取消罚款上限。节能减排不以善小而不为,日常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养成环保的生活和消费习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