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发表50周年之际,“永远的雷锋”大型主题展览昨天在中华世纪坛开幕。展览以“永远的雷锋”为主题,全景展示了雷锋的成长历程、感人事迹,并对雷锋精神进行了时代解读,其中多项展品系首次展出。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事迹,展示首都学雷锋活动的最新成果,突出了雷锋精神的传承和时代内涵,强调了学雷锋活动的实践性、常态化。
雷锋现场“作报告”
中华世纪坛的二层展厅是展览的第一部分“光辉榜样、时代楷模”,展厅中部,垂下3个玻璃罩子。 “有一次我那个上山上去打猪草……”只要一走进玻璃罩,一个柔和的,带着明显南方口音的男中音就会响起,相应的字幕,同步显示在旁边的电子屏幕上。没错,这是雷锋的声音。
这是50多年前,雷锋作个人事迹报告时候的录音。
站在玻璃罩下,听雷锋讲当年的故事:当天去十多里外的大山上劳动,和战友12点钟开始吃午饭时,发现一名战友却坐在那里看大家吃。雷锋一问,原来是这位战友饭量大,早上一顿就把早饭、午饭都吃了。“想到毛主席说的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雷锋把自己的那盒饭送给了战友,战友推辞不肯,雷锋便“装作肚子疼,把那个裤带紧了几下就跑了”。另一小段录音,则是雷锋介绍自己参加部队运动会,用自来水解渴,节省下买汽水的钱的故事。
“这是雷锋所在团的韩万金政委,上世纪80年代收拾某团部仓库时候,意外发现的一段录音。”雷锋战友、几十年如一日学雷锋的乔安山,昨天也从沈阳赶到北京,参观展览。
听见老班长的声音,乔安山显得很激动,眼眶里闪现着泪花。“这段录音应该是班长1962年去沈阳某部和一所中学作的报告。当时录音很不容易,录音器跟洗衣机那么大。”他说,“声音确实是老班长的声音,就是没有他本人说得快。”乔安山解释,这可能是由于雷锋口音比较重,为了观众听报告的效果,展览的时候经过处理了。
来自雷锋小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都纷纷站到玻璃罩子下,静静聆听雷锋的声音。一时间,这里排起了十几人的小长队。虽然只有一两分钟,但大家还是很激动。“能亲耳听到雷锋的报告,感觉好神奇,也感觉雷锋离自己一下又近了许多。”一位大学生志愿者说。
雷锋手绘“行车图”
细心帮战友
雷锋出差一次,“好事一火车”,但在业务上也是个尖子。
在展品中,雷锋手绘的“格斯51(汽车)低压电路图”、“链轮式链条传动拖拉机的传动装置”等工程图,离合器、变速箱、后轮轴、电阻等器件备注齐全,很专业。这让不少观众对只有高小毕业文凭的雷锋另眼相看。
“雷锋业务精湛,是因为他善于钻研、乐于钻研。”讲解员告诉记者。
认真的态度,在雷锋手绘的一份行车“道路图”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两张工程图上方的墙上,挂着张放大了数倍的课本纸,这一雷锋又写又画完成的图,是从部队驻地出发,下石碑山前往抚顺市的路线路况介绍。
乍看之下,行车“道路图”显得很是凌乱,除标题外的8行主文中,夹杂了20多个奇怪的图形。原来,箭头向下的“”图形上,写着一个“沟”字;圆弧向上的“”,下面写着两个小字“土包”;弯弯曲曲的波浪线下,有一个“河”字;“M”形则代表的是山……原来,这是雷锋特意为其他文化不高的战士、附近居民绘制的“道路图”。这样一来,即使不怎么识字的司机,也能按照这些图画的指示,一路顺利到达抚顺。
为了行车安全,雷锋除了标出沿路经过的河流、大山、桥梁等地标外,还详细标注了急弯、土包、沟等路况,让司机提前注意危险路况,保证行车安全。最后,雷锋用一个人形的图形表示“交通井(警)”,完成了前往抚顺市的道路指引。
“雷锋就是一个特别细心、真诚的人,关心别人、帮别人,考虑得非常周到。”为雷锋拍摄260多张照片的部队摄影师季增说。
雨夜盖水泥的
大红被首次亮相
一床大红缎面、大红花朵的被子的照片引起了观众的注意,这就是雷锋在鞍钢当工人时候盖的被子。
“这被子可有故事呢,也很温情。”一位志愿者介绍说。原来,这被子不但是雷锋盖的被子,也是雷锋雨夜抢救工厂水泥使用的“利器”。
1959年8月,鞍钢在弓长岭矿山新建一座焦化厂,雷锋报名参加了条件艰苦的新厂建设。一天深夜,当地突然下起大雨,雷锋惊醒后想起,工地车皮上的几千袋水泥还露天堆放着。他赶紧叫上工友一起抢救,因盖布不够用,雷锋不假思索地就把自己的被子盖在了水泥上……
水泥保住了!大家七手八脚地帮雷锋把被子拿下来,将水拧干。大家都夸奖雷锋朴实无华的舍己为公。团总支书记当即指定工厂工人易秀珍和于姐(一位女技术员)帮助雷锋拆洗被子。俩人早饭也没吃,就忙着拆被子,取出棉絮送到烧水房烘干。
让易秀珍着急的是,棉絮左烘右烤也干不透,经雨水浸泡的旧棉絮一烘烤还变得硬邦邦的。“去买一床新棉絮吧,当地还没有卖的;去向公家要一床吧,雷锋肯定不会同意。”想来想去,易秀珍灵机一动:先把自己的棉絮悄悄地换过去,以后进城再买一床新的换回来。
晚上送回被子,雷锋十分高兴,虽然对棉絮没有变硬有些怀疑,但还是相信了易秀珍“用木棍拍打后比新棉絮还要软”的解释。虽然后来雷锋发现这床被子的秘密,但也没说破。1960年入伍前夕,雷锋特意将这床饱含工友爱护的被子还给易秀珍,雷锋抢救水泥用的大红花布被,易秀珍一直收藏。因为这件事发生在雷锋入伍之前,相关的记录很少。
作为自己和雷锋真挚友情的见证,易秀珍将棉被一直珍藏至今。之前,她甚至没有向自己的爱人和子女透露过棉被的来历。此次展览中,易秀珍老人特地道出了棉被的秘密,并且拍摄了照片展出。“这床被是雷锋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历史见证。”她说。
15岁的“身边雷锋”
本次展览中,除展出了雷锋同志的生平事迹及典藏实物之外,还展现了今年初在全市范围评选出的50名“身边雷锋”标兵、10个“身边雷锋”标兵团队的事迹,并展示了500名“身边雷锋”个人和100个“身边雷锋”团队的简要事迹。展览共包括恪守信念、爱岗敬业、助人为乐、诚信守义、志愿服务五个单元。
“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是全市组织开展的大型评选活动,自去年10月开始。首都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评选的“身边雷锋”中年龄最小的赵健婕年仅15岁,小健婕自幼母亲患癌症不幸病故,父亲失业又得了重病,在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困境下,小健婕却用稚嫩的肩膀独自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洗衣、做饭,独自照顾患病的父亲,喂父亲吃药、给父亲打针。
年龄最大“身边雷锋”李悦已91岁,他在城市改造拆迁中,积极配合拆迁工作,针对有些村民为了多得拆迁补偿款而私搭乱建,他不仅自己家坚决不干,还不允许子女参与。测量评估时,主动邀请工作人员到自己家中丈量房屋。
活动现场,北京雷锋小学部分学生代表也参观了主题展。雷锋小学校长刘淑银表示,从1973年开始,学校已与抚顺雷锋班牵手40年,希望通过德育结合的方式,让学雷锋活动日常化。这些年,学生不断去抚顺雷锋班参观,了解雷锋成长经历,感知雷锋精神,而雷锋班的战士们也来到学校作报告讲述雷锋事迹,学生再通过续写雷锋日记的形式,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记者还在现场见到了为本次展览提供了1100多份珍贵展品的收藏者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副秘书长董兴喜。从1989年开始收集雷锋邮品,董兴喜已将雷锋收藏扩大到30多个门类,“报纸、杂志、书签、门票、塑像、挂件、连环画等,希望这些真实的资料可以让大家加深对雷锋的了解。”
战友释疑雷锋照片多
乔安山:“照片多,恰恰说明雷锋是先进”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照一回相,几乎比今天上一回电视还难。雷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照片?
“照片多,恰恰说明雷锋是先进,一直都是模范。”雷锋的战友乔安山,昨天在“永远的雷锋”展览现场为记者答疑解惑。他说,雷锋在1960年1月入伍后,很快就成为节约模范;雷锋还主动请战,“降服”了一台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的老汽车,通过精心保养、合理调教,加上精湛的驾驶技术,这台“油耗大王”的耗油量一下下降了35%还多。这让雷锋“一战成名”。
更重要的是,雷锋在农场当拖拉机手、在鞍钢当工人,都是岗位上的好手、生活中的热心人。加上雷锋特殊的成长经历,对周围人特别有激励作用,因此无论在农场,还是在鞍钢,雷锋都经常成为报告主讲人。入伍后,雷锋所在的部队,也经常请雷锋作报告。
“这些照片说明了雷锋的成长,说明了雷锋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有历史的必然性。”乔安山说。
季增:工作中雷锋不留私照
当时的沈阳军区《前进》报等媒体,已经有对雷锋的大篇幅报道。1960年12月13日,《解放军报》还在第二版刊登了介绍雷锋先进事迹的稿件。而雷锋的大多数照片,正是在当时的宣传和新闻报道中留下来的。有的照片当时没有条件拍摄,属于后来“还原现场”拍摄,但也是依据事实补拍。
为雷锋拍摄照片最多的是雷锋的战友季增,先后拍摄了260多张雷锋照片。“但我没有私下给雷锋拍过一张私人照片。”季增告诉记者,“照片都是采访雷锋时候,在工作中拍摄的。”在当时,工作中严禁给私人拍照,雷锋和季增严格遵守了这一纪律,也佐证了雷锋当时先进典型的实事。
小贴士
网上看
“永远的雷锋”展览
免费参观
本次展览十分讲究展内展外、网上网下的互动,不仅在中华世纪坛设置了场内展览,而且在“千龙网”设置了网上展览(北京各大门户网站链接),同时通过“北京发布”、“文明北京”等官方微博与网友开展互动。
此外,在展览现场设置了“学雷锋志愿者报名处”,在世纪坛南广场设置了主题教育活动区和以雷锋“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作寓意的模型摄影景点,以方便参观群众使用。
免费参观
据悉,该展览3月4日至6日为专场参观,自3月7日至20日展览结束,面对社会各界免费开放。
参观时间为每天9时至17时(16时停止领票),广大市民可凭有效身份证件到中华世纪坛指定地点领票后凭票入场。30人以上的团体参观,请提前电话预约领票。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 童曙泉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贾同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