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行政审批充斥在各个部委,为什么发改委的行政审批如此惹争议?
“现在发改委合并了原来三四十个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审批功能是综合性的,涉及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包括内资外资,和各种各样的交易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发改委和其他部委的审批,不仅有着数量的不一样,而且还有性质上的差别。”刘纪鹏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发改委内部当然也有改革的要求,但只是一个综合改革司,很多措施一提出来,就受到其他审批权力大的司局的反对,连部委内部会议都无法通过,更谈不上上报国务院了。”余晖告诉记者。
事实上,行政审批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余晖告诉记者,简单地讲,行政审批就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谁可以做,谁不可以做都由政府说了算”。
行政审批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也滋生了大量的腐败。早在2003年,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何勇曾对媒体公开指出行政审批的弊端:一是审批事项过多过滥,审批环节多、时间长。二是审批行为不规范,自由裁量权过大,办事不透明。甚至把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以此谋取私利。
根据统计,2001年国务院启动相关改革之前,国内有150多个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行政审批做出了规定,这些规定涉及国防、外交、公安、经济、城市管理等20多个领域、50多个行业,近4000个审批事项。
中国最早大规模启动行政审批改革是在2001年,当年9月国务院成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办公室自2002年聘请28位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咨询组以论证各项行政审批的合理性、必要性。
余晖就是其中的一员,当时那一批专家面对如此庞大的行政审批事项时的惊讶表情他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据当时官方表态,“长期以来,几乎没有人知道政府到底有多少个审批项目,在清理审批项目之前,有些部门负责人自己也不清楚本部门到底有多少审批项目,有的甚至连司长也不知道,更何况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在近一年的时间内,余晖先后参加了600多项行政审批的预审工作。“全部3948个项目的行政审批事项,我们一些专家当时认为至少70%的行政审批事项可以取消,但实际推进过程相当困难。”余晖表示,“因为改革的阻力自然来自掌握行政审批大权的各行政部门,而它们自我申辩的最大理由则是这些审批项目大多具有法律、法规和各种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命令的依据。”
“由于部门立法泛滥,许多在专家们看来不合理的项目却是合法的。”余晖依然记得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官方数据显示,经过严格规范的审核论证,2002年10月、2003年2月和2004年5月国务院先后三批共决定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795项,占国务院部门原有审批项目数的近一半。其中,取消的审批项目1627项;改变管理方式、不再作为行政审批,由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自律管理的121项;下放层级管理的47项。目前,待作处理的行政审批项目近1900项。
“这些被取消的项目含金量很小,基本没有或没有太多的寻租价值;而含金量更大的还在后头,真正的攻坚战尚未开始。”余晖在当年的文章中写道。(来源:投资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