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14日报道
日本《产经新闻》3月5日发表《习近平的中国:历史的伤痕仍在发作》一文,作者为日本拓殖大学校长渡边利夫。文章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在当选总书记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我们的责任,就是……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与其他6名政治局常委一道来到了展现中国革命光荣历史的国家博物馆,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文章表示,鸦片战争以来屈辱的历史始终是中国人内心的伤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终于战胜了这一伤痛。邓小平高举发展大旗,中国由此迎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借助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成功地加入了世贸组织,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并且GDP超过了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都是近年来中国发生的大快人心的变化。
文章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过是多年来藏在中国人心中的朴素愿望,其中包含着对伟大过去的憧憬。这并非指遥远的过去,而是镌刻在中国人心中的大清帝国。大清帝国在乾隆时代达到鼎盛,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之一。清王朝的面积比明王朝大得多,堪称是一个多民族、幅员辽阔、强大的中华帝国。在欧美工业革命前出现的大清帝国,对于以往的世界来说是一个超级大国。习近平的讲话之所以一再提到鸦片战争以来屈辱的历史,实际上却包含了对此前中华帝国的憧憬。这一梦想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
文章最后说,中国人的心中显然存在着一种情结:如果不恢复鸦片战争以来被列强夺去的财富和实力,就誓不罢休。至少他们会认为,现在中国拥有财富和权力,以及要求扩大与之相称的国际权益,是理所当然。这种膨胀欲望已经上升为任何当权者都无法拒绝的民族感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