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黑诊所成中国医疗体制“死角”
原标题 [外媒:黑诊所成中国医疗体制“死角”]
【路透社北京3月27日电 】在北京市一条无名胡同的边上有一间简陋的棚屋,一盏昏黄的灯泡就是屋里仅有的照明工具这里就是29岁的农民工张雪芳(音)享受医疗服务的最佳场所。
由于得不到北京居民的身份,小张无权在政府兴办的医院里享受相对低廉的医疗服务。她的老家远在千里之外,所以她也享受不到老家的医疗补贴。
小张的劳动正是中国经济繁荣所依赖的基础,但是和其他成百上千万农民工一样,她不得不在生病的时候求助于一家家位于胡同深处简陋的非法“黑诊所”。
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中国不堪重负的医疗体制的两极本质,触及一场激烈辩论的核心,即应该如何改革备受争议的户口制度。数十年来,户口制度一直是政府政策的基石,这种制度从本质上使城乡居民的差别待遇合法化了。
户口制度的后果是以城乡标准把13亿中国人分成两部分,导致登记为农村居民的8亿中国人当中,有许多人无法在城市定居,无法享受基本的城镇福利与服务待遇。
中国新一届政府已经发誓要改变这种歧视性制度,希望通过改革让人们更加平等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与消费增长的成果。
本月早些时候,新上任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首个记者会上发誓要通过推进改革缩小城乡差距,包括帮助农民工更加平等地享受医疗保险。由于政策细节尚未公布,所以黑诊所仍将继续成为农民工承受得起的救命稻草。
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的高级卫生专家张硕评论说:“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都与户口紧密相联。我觉得,改善社会保险制度会成为改革户口制度的契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和规模将是空前的。移动式社会保险制度恰好是鼓励劳动力流动的关键,但对于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而言,推广这种制度需要时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焦志勇说:“黑诊所是中国医疗体制的死角。农民工之所以成为黑诊所的主要服务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疗保险体制存在缺陷。”焦志勇还指出,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支离破碎,基本上只能在同一个县内进行协调,但农民工往往不得不在老家以外的地方接受治疗。
政府数据显示,北京市政府自2010年以来每年关闭大约1000家黑诊所。
然而,许多黑诊所在关闭后不久便在附近或者原地重新开业了。
虽然中国从未公布过国内黑诊所的确切数量,但是官方媒体有时会报道此类无证医疗场所致人死亡的案例。
农民工小张就亲身经历过黑诊所关门大吉的危险时刻。有一次,因为担心政府的人在周围检查非法诊所,医生把仍在输液的小张反锁在黑诊所内,自己先溜了。
小张说:“我们不想去那些地方,知道那里的卫生条件比较差,但我们确实去不起大医院。”她有一次因为普通感冒去北京一家医院看病,结果花掉800元人民币,相当于她月工资的四分之一。
中国已经增加了医疗改革方面的投入,去年总支出达到7199亿元人民币,比前年增加12%。然而,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去年的数据显示,只有大约20%的农民工享有医疗保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本月接受采访说:“建立全国性医疗保险体制是我们的目标,但此事任重而道远。”对那些享有医疗保险的人来说,必须先付钱后报销,而且报销常常受到繁琐手续的困扰,这就导致参保家庭一旦遭遇大病大灾,就有可能陷入破产。
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农民工代表曹勇在接受国家电台采访时说:“医疗保险在地方上是有效的,但是当我们去其他地方打工时,只有一些地方提供医疗保险,而且需要办理很多手续。不仅如此,每一项手续都可能花上好几个月,而且还是会办不好。”
(未经《参考消息》授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来源:新华国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