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潇湘晨报
30年前,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第一次以首相身份访华,与中国政府协商香港主权问题。当时,英国在马岛战争中取得胜利。它不但给英国民众带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也加强了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的权威。因此,在香港问题上,媒体报道“撒不认为香港与马岛有不同之处”。
带着满满的自信,撒切尔夫人1982年9月22日来到北京。
据新华社电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回忆了他当年亲历与英国就香港回归谈判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周南在外交部工作。他同小平同志更多的面对面接触,是在香港问题谈判期间。他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1982年9月,小平第一次在北京会见撒切尔夫人讨论香港问题。他说:“那是一次非常精彩的谈话,后来中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调就是那次谈话定下来的。”
周南回忆说,当时中央经过内部讨论已经确定,必须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在1997年收回包括港岛、九龙和新界在内的整个香港地区。而英国政府并不甘心把香港交还给中国。英方的盘算是,最大的让步就是以主权换治权,实在不行了,把主权在名誉上交给中国,但是要求中国同意它继续管制香港50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那就是说,要订一个新的不平等条约,代替三个旧的不平等条约。“所以那一次会谈,是针锋相对的”。
面对咄咄逼人的撒切尔夫人,小平坚定地说,主权问题是不容谈判的,我们已经等了这么多年,是在人们对政府有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等了这么多年,如果1997年还不收回,我们这些人就等于是晚清的李鸿章,我们这个政府就应该自动下野,这个没有商量的余地。
撒切尔夫人说,你们搞“四化”建设需要香港的繁荣,而香港的繁荣是离不开英国的管制的,没有英国管制,香港就要垮台,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小平回应说,你这个估计不准确,如果我们把“四化”建设的基点放在香港的
繁荣上,就是不正确的决策,更何况香港的繁荣与否,并不取决于英国的管制,而取决于将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至于夫人说到什么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果然有这样的灾难性后果,我们就应该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性后果,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
周南回忆道,小平说,我们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以两年为期,如果两年谈不拢,那我们就单方面做决定并公布了。我们希望在过渡期间不要制造什么动乱。如果出现了大的动乱,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在另外的时间采取另外的方式来解决香港的问题。那也就是说,不等到1997来解决了,也不是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了。
这一番话掷地有声,显然对英国人产生了震撼作用。会见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走下人民大会堂东大门台阶时,有点神情恍惚,摔了一跤。“当时大家都说,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便无可奈何了。毛主席不是说小平是‘钢铁公司’吗?”周南笑着说。
[花絮]
英方设宴她选择较便宜的菜品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剑桥大学撒切尔档案馆公开的文件显示,英方对这次访问做足准备,在北京宴请中方官员的菜单也再三斟酌。
英方当时决定,把人民大会堂作为宴请地点。撒切尔面临两种菜单选择,一种菜单的花费为50元人民币,另一种为75元人民币。
英国外交部建议撒切尔选择50元人民币的菜单。“铁娘子”赞同,但提议修改菜单,添加苏格兰熏三文鱼,并且要求把当时在苏
联颇受欢迎的黄油面包换成水果沙拉。
科林斯告诉美联社记者,撒切尔选择较便宜的菜品意在规避来自国内的政治压力。“她不想在回国时看到报纸头条:玛格丽特一方面削减医疗费用,却用大量公共资金宴请。”
英方时任驻华大使珀西·克拉多克(中文名柯利达)在电报中向撒切尔表达不同看法,称不应“抠门”,建议把鱼翅等高档菜品加入菜单并且不要在酒水方面过于节省。“铁娘子”随后采纳柯利达的建议。
[铁血一面]
英阿马岛战争期间她说: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
马岛是马尔维纳斯群岛(英称福克兰群岛)的简称,位于南大西洋,由780座岛屿组成,总面积12173平方公里。
自19世纪20年代阿根廷宣布独立起,在马岛的主权问题上就与英国存在争议。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加尔铁里政府为缓和国内矛盾,出动三军攻占马岛。
当阿根廷占领马岛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以女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政府自然受到了反对党和民众、媒体的巨大压力。面对如此的危机,有着“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马上表现出了强硬的意志,宣布立即与阿根廷断交,同时组成战时内阁,派出特遣舰队远征马岛。
撒切尔夫人这时还做出了两项决策:一是军事行动仅限于马岛和海上禁区,不扩大到阿根廷本土,以控制战争规模;二是尽快将兵力投送至相关战区,以争取速战速决。这两项决策对于后来英国能尽快赢得战争胜利和结束战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年4月5日,撒切尔夫人在议会上提交“派遣舰队远征南大西洋收复失地”的议案,最后撒切尔夫人用“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的鼓舞人心的语句作为演讲的收尾,并赢得下院的全票通过。
这场战争规模并不大,但由于双方使用大量导弹,被称为“导弹时代的首次战斗”。仅仅持续两个月的马岛战争,造成英军阵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人;而阿根廷军队则阵亡约650人,伤1300人,被俘高达11800人。
如今硝烟散尽,但是当年的战争,却留给英阿两国难以磨灭的伤痛。多少英国人如电影《这就是英格兰》中的肖恩一样,品尝失去亲人之痛,在迷惘与苦涩中度过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而在阿根廷,经济至今未能恢复元气,“五月广场母亲”(阵亡战士的母亲)一遍又一遍诉说着这场战争的罪过。更有上万名参战老兵成为了“被祖国遗忘的一代”,他们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中,物质生活得不到国家的保障,精神上更是备受折磨,不堪重负者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