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莫分散了救灾现场的注意力
原标题 [外围莫分散了救灾现场的注意力]
今天是雅安地震的震后第四天,抢救生命的黄金72小时到今天早晨8点多结束,但我们相信,搜寻生命的救援不会停止,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生命的奇迹。
事实表明,每一次大灾难都是对中国社会组织能力的考验,也往往对它的进步造成实际推动。中国社会很大,为救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支援力量。同时也因为大,外围者众,人们着急,出各种主意,表达意见,做出评价,这是中国救灾全景图的一部分。
生命比什么都重要,大灾到来救人第一,这个观念已在中国全社会深入人心,所有其他考虑都要向这个原则让步。这是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性胜利。从大禹治水时代到真正、彻底确立这个原则,中国用了四千多年。
然而由于灾难摧毁、伤害的不仅是人的生命,再单纯的救灾也容易被外界赋予一些复杂的涵义。我们希望这些来自外部的复杂不要干扰抢救人的生命。我们注意到,随着雅安抗灾的展开,争论逐渐浮出水面。它们吸引了外围的不少注意力。
本该官方、民间齐心协力抗击震灾的时候,挑起官民救灾力量“对立”的声音又习惯性地出现了。其实到地震现场看一看,这样的“对立”哪里存在?它只存在于一些人的心里。
官方呼吁民间组织不要继续进入灾区,这是出于灾区道路堵塞和生活资源紧张的被迫决定。在救灾专业化发达的社会里,这甚至用不着反复提醒。但在“公民社会”受到刻意突出的中国现阶段,“公民”在官方组织之外进入灾区对一些人有着特殊吸引力。
雅安街头采血点的义务献血者排出长队,前往震区的各路救援者和媒体人等也排起长队。一些人能细致地分辨出这两个长队之间的不同,并迅速发动激烈论辩。人还没救出来呢,就急着分辨谁的救人动机“更真心”,“谁是表演”,这不能不说是这次抗灾画卷中令人尴尬的一角。
去过大灾现场的人都知道,那里是消灭杂念的地方,那里的氛围就是救人。“政治”过去是在现场外的事情,今天其实仍然是,只是热衷“形象”等种种“政治元素”的主体过去只有国家,而今天这些主体“多元化”了。
尽管有这些尴尬,我们不认为这对中国“很不正常”。人道主义的确立决不仅仅是观念的改弦更张,它的社会内容要庞大、深刻得多。无处不在的利益博弈不会在这个过程中缺位,现阶段的中国就这样不断涌现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和角色。
这次救灾中的不少“亮点”很快又受到质疑,一些道德模范受到来自更高“道德高地”的俯视。如果把各种声音凑到一起,我们很容易有莫衷一是的困惑。
这就是现实的中国,让我们自己不满,争论经常碰到底线。一些人已经不习惯做超越价值观的鼓掌,阵营意识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争论和交锋不断让我们发现中国社会不雅的一面,即使一件好事,也有人热衷帮我们细纠它的各种缺陷。
但回头一对比,哪怕和不久前的过去对比,中国往前走而不是向后行的方向一清二楚。好批评者争辩说:进步还值得骄傲吗,全世界哪儿不在进步?这种话中国的领导者应当成鞭策来听。但在民间,如果想对这种人反唇相讥,甚至扔过去几句更重的话,也完全有其道理。
对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来说,抗灾中的社会团结和协调能力非常珍贵。莫让多元化成为削弱这种能力的“合法理由”,这个责任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份,谁也不应推给别人。 (来源:环球时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