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文化“网底攻坚”
“公共文化服务要建成一个体系,农村无疑在网底。要建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资源引向农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韩冰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说,作为近万人口的大村,兴十四村在文化建设上也做到了“大”:500多人的秧歌队、1000多人的健身操队、35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1000多万元的文化投入……每年开展的多项文化活动,使很多人离开了酒桌、麻将桌,跑到了健身健脑的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
近年来,中国通过谋划和实施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农民工文化建设、文化志愿者工作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有效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
2012年11月,文化部发布《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分析》,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达到1102元和165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70.7%和253.8%,年均分别增长11.7%和15.1%,年均增速分别快于人均消费支出0.9和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增速快于城市居民。这从侧面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高。
“现在,青年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比我还‘先进’。”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厅局级公务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班上,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宏面带笑容描述了农村文化生活的需求,“但是,当前中国农村文化建设普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是整个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认真分析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以保障农村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一号文件”连年关注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农村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实施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巩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切实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做好送书下乡、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
从2005年至今,除2011年外,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和部署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
李宏介绍,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方面,以“广覆盖、保基本”为目标,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加大公共财政对县以下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和网络的建设改造力度,解决了部分老少边穷地区设施面积狭小、破旧、设备落后等问题;以服务人口为依据,完善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推进“两馆一站”设施规范化建设,支持改建和扩建未达标的馆站,完善配套措施,保障正常运行;建立起灵活机动、方便群众的流动服务网络,如流动图书车、舞台车、放映车等;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实施,乡(镇)和村(社区)加快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发展公益性上网场所,使数字文化阵地成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平台。“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推动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了农村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是近年来文化系统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18亿元,按照地级图书馆、文化馆每馆50万元,县级两馆每馆20万元,乡镇文化站每个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逐渐建立起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免费开放划拨的钱虽然不多,但就像一剂强心针,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不是盈利的,是免费的。”李宏说。
从2011年开始,文化部制定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计划,用5年时间,对现有24.27万县乡专职文化队伍和366.85万左右的业余文化队伍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李宏说:“农民自办文化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各地文化部门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以及社区文化指导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农村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得到迅速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渐趋繁荣。
四个“不相适应”
尽管中国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量逐年上升,但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始终较低,已经连续10年维持在0.4%左右。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323.06亿元,仅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0.36%。城市文化投入超过200亿元,农村文化投入116.41亿元,为城市的56%。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36%。在投入方式上,中央财政文化投入主要以重大文化工程与专项经费为主,一次性投入多、持续性投入少、硬件投入多、软件投入少,导致公共文化机构业务经费缺口较大。
李宏说:“2009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为21.9元,成都市人均文化事业费为49.78元,攀枝花市为16.44元,而宜宾市仅为2.2元。虽然不能简单拿数字说明问题,但这些数字确实极不平衡,说明在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上缺乏科学的规划。”
李宏介绍,目前,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投入不足,缺乏有力保障和财政支撑;二是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三是农村文化队伍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农村文化生活需要。“一个乡、一个村,如果有一两位组织文化活动的‘能人’,就能把这个地方的文化生活带动起来,但这样的‘能人’很多地方一个都没有。由于人员编制限制,有些地方文化站专职人员还兼职其他工作。”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阿什老轨反映,凉山彝族自治州属偏远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凉山州17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筑面积基本不达标,全州18个文化馆活动面积过小,设备投入不足,设施设备数量少、陈旧,难以达到免费开放和基层文化活动的要求。县级图书馆内,除了国家配备的共享工程设备以外,无其他较好的图书设备。全州有17个县501个文化站未解决专职干部编制,缺编率达到81%,由于有站无人的现象十分严重,许多文化站不能开展正常的群众文化活动。全州大部分图书馆、文化馆专业人员不专、业务门类不全、后续人才接续不上,特别是文化骨干人才、拔尖人才更是匮乏。基层文化干部由于待遇较差,文化专业人才奇缺,以文化馆为例,全州18个文化馆现有职工194人,比五年前减少了51人,部分县级文化馆只有2~5人,根本不能适应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群众日益突出的文化需求。
李宏说:“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当前农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期待不相适应,与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不相适应。”
狠抓“网底建设”
“目前,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建成一个体系,农村无疑在网底。要建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资源引向农村。”李宏说,‘十二五’期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做到增加投入、转变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
李宏介绍,未来要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重点争取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把两馆补助标准偏低的问题解决。狠抓乡镇、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网底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
“以前存在一种观念,我们以为农民需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拼命送这个、送那个到基层,究竟谁需要呢?为什么有些文化服务送到基层没人喜欢?要反思反馈机制。”李宏说,“要探索建立农民文化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研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今年1月公布的《文化部“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纲要》要求,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充分尊重群众的参与权和表达权,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重点加强对基层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需求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去年,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厅局级公务员文化体制改革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讨班上,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彭卫国分享了河北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经验,他说:“一方面,我们要改变政府文化机构事事包办的运作机制,要利用好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文化产品政府采购、文化服务项目外包,通过市场竞争获得最大投入产出比。另一方面,社会上有强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愿,各地积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了微利的经营性文化发展,这是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形式,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辅助。”
李宏介绍,“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将进一步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和服务形式,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进公共文化单位改革,明确服务规范,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并积极推动公共文化立法。
“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制定免费开放的服务标准,避免出现即使免费开放,人家也不愿意来的状况”,李宏说,“还要加快推进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免费开放工作,目前,这些机构归不同的部门分管,未来希望都能成为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的一部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