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传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 专家:社会舆论有误区

2013年05月13日16:14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原标题 [今年真是“史上最难就业年”吗?]
招聘单位展位前,毕业生人头攒动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招聘单位展位前,毕业生人头攒动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易蓉

  “我已经拿到一个offer(录用通知)了,可工资太低了,我不准备签约,再找找看看”、“你那份工作能帮着办户口吗?不能,就等等”……最近几个月,在松江大学园区、奉贤大学城、南汇大学城的BBS及学生交流网络平台上,常常可看到这样的对话。

  而在网络、电视及报刊上,社会公众看到的信息是:“今年成为新中国成立至今64年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上海、广州等地大学生签约率不到三成”、“今年可能成为史上大学生最难就业年”等等。

  多位高校就业中心负责人表示,单凭几个数字就断言今年是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存在一定的误区。

  签约率不等于就业率

  记者上周来到复旦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采访高校的领导、就业中心教师及应届毕业生,却得到另一番说法。“说今年大学生就业难,是相比较而言。去年和前年,上海高校学生就业形势特别好,相形之下,今年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国企、外资企业的校园招聘计划明显减少,学生感到了就业压力,但岗位还是有的,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关键是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要转变观念。”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黄晞建说道。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处长徐阳则明确说:“由于用人单位结构变化,学生签约率较上年下降约8个百分点。但现在学生手中握有0ffer的大有人在,过段时间签约率预计会明显上升。”

  “同高达95%的就业率一样,签约率同样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上海外贸学院就业中心主任徐家仪告诉记者,就业率包含了学生升学读研、出国、创业等情况;然而,截至目前统计的签约率,排除了各类特殊的因素。

  徐家仪介绍,与前两年相比,会计师事务所、银行、保险公司等用人单位到外贸学院招聘的明显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中小公司和民企。许多毕业生面对这样的企业,更多地选择观望、等待,迟迟不愿签约。

  徐家仪说了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眼下,人人都说就业难,却很少有家长、学生为了工作,主动来与就业中心联系的。徐家仪分析,岗位不是没有,就看学生是否能降低预期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银行不招人了,学生愿意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呢?”徐家仪说,“这是下半年,学校就业率能否触底回升的关键了。”

  企业给出月薪仅三千

  黄晞建则认为,部分企业来校园招聘,开出的薪酬实在太低了,学生即使拿到0ffer,也不得不思考一番,这是当下签约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说,现在媒体上过分解读“大学生就业难”,导致企业招聘时不断挤压学生的利益空间,“3000元,这是用人单位给本科毕业生普遍的月薪,如果扣除缴金,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甚至不如火锅店的服务员。毕业生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生活,生活费尚不足,买房遥不可及,何谈职业规划?”

  黄晞建呼吁,企业招聘大学生,条件不必过于苛刻,“动不动就要学生会干部、学生党员,其实,除他们之外,高校还有大量的优秀学生。”他说,企业如果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及工作环境,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将稳步上升。

  徐阳透露,目前,上海高校中外地大学生比例越来越高,而大企业用人指标减少,代替它们的是中小企业,没有办理上海户口的能力,外地学生因此很多选择观望,这是高校毕业生签约率降低的另一个原因。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居住证”就业,签约率将自然回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签约率低除了学生迟疑、观望的因素外,还有企业的原因。不少企业都不太愿意签订由单位、学校、毕业生三方认定的就业协议书,更愿意与学生单方面签订就业合同。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小郭说,现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大多都不是同学们心仪的岗位,很多学生“货比三家”,签约后再毁约是普遍的现象。而这份就业协议书,对企业是一种约束,只要签了,就必须招聘大学生到岗;对学生则毫无约束力,学生毁约后,企业无可奈何。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招聘大学生往往采用先实习的方式,直到学生拿了毕业证书,没时间回旋余地时再签约。因此,这也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签约率较低的事实,预计到了6月之后,签约率将明显上升。

  高校扩招非根本原因

  对于眼下的大学生就业难,多年来有一种观点将其归因于高校扩招。统计显示,本市高校毕业生总数确实呈连年增长态势。2009年为15.8万人,2010年为16.2万人,2011年为17.5万人,2012年为17.8万人,2013年也是17.8万人。2009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首次突破600万,达611万人,2010年达630万人,2011年达660万人,2012年增至680万人,2013年达到699万人。有人称,“中国经济增长的用工需求,已无法跟上中国大学扩招速度”。

  中国大学生真的太多了吗?对此,徐家仪表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学生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美国仅3亿多人口,就有3000至4000所大学;中国有13亿人口,包括职业院校在内,仅有2000多所大学。中国目前在校大学生3000余万人,绝对数惊人,但平均一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足10%,低于美国,更远低于周边的日本、韩国。”

  有统计显示,从高校的毛入学率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多。目前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在25%至28%,根据发展计划,到2020年才达到40%,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世界教育报告》,1994年,西方国家的高校毛入学率均已超过了30%,其中法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7个国家超过了50%。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因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或普及化阶段而带来大规模的大学生失业。

  “文凭去泡沫”才是关键

  “主要问题不是人数多,而是培养学生的质量”,徐家仪认为,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不少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另一个问题就是就业观念了”,徐家仪介绍说,你跑到海外任何一所大学,问任何一个学生毕业后想做什么,很少有人会回答“坐办公室”。而在中国的大学,这是很多学生的第一选择。因此,中国的大学生“过剩”,不是绝对“过剩”。

  教育专家熊丙奇指出,与其说我国今年有699万大学毕业生毕业,不如说今年颁发了699万张大学文凭,没有培养质量做保障的大学文凭,只是“文凭泡沫”。

  熊丙奇说,眼下的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中,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明显遇冷。这并不是什么“新发现”。这类专业的遇冷,重要原因是学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近年来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扩招规模远大于理工专业,这是因为举办理工科专业需要实验设备、专任教师,要付出更大的成本,而举办人文社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成本小、更容易。这种功利的办学思维,一方面使学校只注重规模,而忽视办学特色和质量,另一方面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由于这些专业招生、培养规模增长迅猛,而社会需求无法跟上,就业难是注定的。熊丙奇认为,我们需要数量更多、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但前提是“文凭去泡沫”化。

我要发布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锦绣缘

同步热播-锦绣缘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神雕侠侣

大结局-神雕侠侣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封神英雄榜

同步热播-封神英雄榜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六颗子弹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龙虎少年队2

龙虎少年队2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奔跑吧兄弟》

baby14岁写真曝光

《我看你有戏》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明星同乐会》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非你莫属》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一站到底》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搜狐视频娱乐播报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鹏嘚吧嘚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第16集

匆匆那年大结局

隐秘而伟大第二季

乔杉遭粉丝骚扰

The Kelly Show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