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2012年12月6日被《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实名举报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此前,国家能源局新闻办公室曾表示,举报消息纯属污蔑造谣,将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处理此事。(今日《新安晚报》A11版)
如今看来,当时国家能源局为刘铁男的背书式辟谣,已然成为一个笑话。但这个“笑话”所映衬出的权力监督现实却丝毫不会令人轻松。其实,即便公众没有等来刘铁男因严重违纪被纪委调查这一结果,国家能源局新闻办公室的辟谣,在彼时都是有违常理的当举报人罗昌平刚进行实名举报,国家能源局的辟谣申明就紧跟其后,这样神速的辟谣,何来调查的支撑?如是辟谣,与其说是为了正名,不如说是一种习惯性的官方反应,不仅未能起到“以正视听”的作用,反倒增添了公众对于刘铁男违纪行为的猜测。
可能,国家能源局当时的辟谣,更多只是一种习惯性的下意识而为之,但其所呈现的一个政府机构为一个官员“背书”的荒谬形态,却更值得后来人深思。按理说,在现代政治框架内,一个官员即便为某个政府机构的一把手,之于机构的归属意义,也仅仅是一个员工。如果一个员工犯事或仅仅是遭遇举报,一个政府机构就要拿官方公信作赌注为之辟谣,荒谬显而易见。
遇到负面新闻,当事方就立即条件反射式地第一时间“辟谣”,甚至直接否定舆论的猜疑或已被证实的现实。在信息传播从未如此迅捷的当下,这种“辟谣”无异于拒人于千里之外,排斥监督,且不惮于“先下手为强”,为举报和监督者冠之以“造谣者”的名号。这样的公关手段,何谈和舆论形成良性互动,又何谈匡扶政府公信力?这是刘铁男事件给出的第一个启示。
启示之二是,内部监督和一把手权力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作为当时国家能源局一把手的刘铁男一经遭遇举报,即获得官方下意识的辟谣,这其中所凸显的一把手与政府机构的从属性关系,实在让人不敢对内部监督和一把手的权力监督寄予乐观。
或许,这应该成为一个标志:当一把手受到质疑,其所在的机构不是辟谣在先,而是试着以第三者的态度进行实地调查,并坦诚地回应舆论,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官方态度”,才是一个值得抱以希望的内部监督机制。(朱昌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