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8日电(记者杨慧 倪元锦)18日是中秋小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下午四时开始,北京市区主干道、出城方向联络线及高速公路车流增长明显,并一直持续到晚高峰,晚高峰期间市区多条环路处于流量饱和状态。
记者下午六点左右在海淀区城府路看到,双向六车道被塞得水泄不通。“平时下班这条路就堵,今天就这一个红绿灯我等了近二十分钟,也没个尽头。”驾车回家的王先生告诉记者。
晚上七点,北京市交通委全路网交通指数为7.0,车辆行驶平均速度为24.4公里/小时,显示为“中度拥堵。”
而当天早高峰期间的严重拥堵同样使北京开车上班族苦不堪言。家住南二环长椿街的卢先生在东四环上班,18日早上他提早半小时出门,但还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旅行。”“平常上班开车也就四十分钟,今天用了一个多小时,长椿街南北向一如既往的拥堵,短短几百米开车耗时二十多分钟。”卢先生说。
九月是北京高校和中小学开学的日子,也是中秋国庆小长假集中的月份,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九月成为北京传统“最堵月”,而中秋和国庆节小长假前也被交管部门列为最堵月中的“最堵日。”
针对交通拥堵和由此引发的公众对于大气污染的担忧,北京市政府先后推出了限号、限牌,增加市内停车成本,定制公交平台等措施来治理交通拥堵。近日又公布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提出将研究采取收取市内拥堵费、进一步压缩机动车号牌发放等一系列举措来治理拥堵。
这一消息引发了市民的热烈讨论。对此,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认为,“收费治堵”并非灵丹妙药。国外的确存在“收费治堵”的成功案例,但都建立在高度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基础之上。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还需要从市政规划、城市建设、交通设计等多个环节入手解决,单纯使用经济杠杆来限制车辆使用,未必能达到预期目标。”杨新苗说。
近年来,随着私家车保有量增加,交通拥堵和汽车尾气排放引发的大气污染也备受市民诟病,根据北京市环保局提供的PM2.5来源分析,机动车尾气排放贡献了22.2%的PM2.5排放,仅次于24.5%的区域传输,排位第二;若仅测算北京本地排放源,机动车尾气则导致超过1/3的PM2.5排放。
截至今年7月,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35万辆。“只有缓解交通拥堵,才能带来环境效益。”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说。
采访中市民表示,相对于开车,地铁明显是更方便的选择,但北京地铁系统尚在发展过程中。
“政府应该继续控制机动车数量,单位和企业错峰调休也有助于会缓解交通压力。”杨新苗说。(实习生陶一萍、姚晓慧参与采写)
作者:杨慧 倪元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