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报讯(首席记者 崔红 通讯员 张海涛)盛装的“皇帝”三叩九拜,“皇家祭月大典”中秋夜在月坛举行。在兔爷送出的“福”字中,百姓们享受着天涯共此时的团聚情怀。
月坛历史上为明清两代皇帝祭月之所。西城区昨天在此举行祭月大典和百姓赏月活动。舞狮、昆曲、猜灯谜……千余市民昨天齐聚月坛欢庆中秋。久违了的兔爷重出江湖,吓得孩子直问奶奶:“这是什么呀?”“兔爷!拜月!”老太太脆生生回答,然后自语道:“好家伙,够年头不见这场景了。”来自西城区文委的专家告诉记者,兔儿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在民间百姓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约,因此祭月多由妇女承担,跟在母亲身边的孩童就会模仿大人的行为,久而久之,就有了专供儿童祭月的造像—兔儿爷。
晚上8时,隆重的皇家祭月大典举行,场面堪称震撼。读祝官大声宣读祝文“福我兆民”,借此祈求平安祥和。近些年,西城区在月坛恢复了帝王拜月和民间祭月习俗。
中秋·亲情
大墙内亲人团聚
晨报讯(记者 颜斐)日前,24名家属走进北京市第三看守所分所的“希望家园”,与服刑的亲人共度中秋节。7个家庭分别围坐在一起分食月饼、吃亲情餐,互相送上祝福的话语,浓浓的亲情流淌在大墙内。
据介绍,三看分所关押的都是余刑在一年以内的轻刑犯,9大队又被称为希望家园,也被称为所管人员回归社会的“缓冲带”。希望家园的所管人员都是由矫治效果良好、改好意愿强烈的临近释放人员组成。截至目前,这里走出的300多名所管人员出狱后无一重新犯罪。
中秋·文化
博物馆里过中秋
晨报讯(记者 王歧丰)吃月饼、看展览、听民俗讲座。这个中秋节,本市博物馆为市民准备了丰富的文化活动。据市文物局介绍,中秋节前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民俗博物馆等地,都将举办中秋主题的民俗展览展示、亲子互动、电影放映等活动。
据市文物局介绍,中秋节期间,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推出了“气贯日月,万古凛然”—《正气歌》法帖展。北京文博交流馆举办了第四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
中秋·旅游
各大景区旅游舒适
晨报讯(记者 吴婷婷)小长假首日,凉爽的天气,并不拥挤的人群,给游客们的出行带来清爽和舒适。市旅游委统计信息显示,昨天,全市重点监测的26个景区共计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丰台园博园的开放为北京旅游带来新的增长点。
昨天,市旅游局继续发布京城各大景区舒适度指数,总体上看,小长假第一天全市大部分景区都属于“舒适”或者“较为舒适”级别。不过颐和园、恭王府、什刹海、北海公园的游客人数依然比较多,舒适度指数仅为“一般”。
中秋·交通
网络售票运行平稳
晨报讯(记者 吴婷婷 陈琳 ) 昨天是中秋小长假首日,三大火车站当日火车票均于前一日售罄。记者从北京铁路局获悉,昨天旅客客流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长春、西安、兰州等方向,以及管内北戴河、唐山、衡水、石家庄等地区,为方便广大旅客出行,北京地区加开了临客12列。目前12306网络售票系统运行平稳,旅客通过正常购票流程即可购买到车票;铁路电话订票和www.12306.cn网络购票的预售期为20天,车站窗口、代售点和自动售票机的预售期为18天,请旅客提前做好行程安排。
昨天,首都机场用“中国结”造型为往来旅客送上节日祝福。预计今年“中秋”小长假期间,首都机场预计进出港旅客量约为66.4万人次,日均22.2万人次,预计航班架次约为4806架次,日均1602架次。
中秋·科普
今年中秋月最圆 错过要再等8年
新华社天津9月19日电(记者周润健)继前年、去年“十五的月亮十五圆”之后,今年的“中秋月”依然是“十五圆”。天文专家表示,在往后的几年中,中秋最圆月都不会出现在农历八月十五了,下次满月中秋节要到2021年。
“月亮圆缺变化一周为一个‘朔望月’,周期是29.5天,这个周期中月亮最圆的那天称‘望日’,也叫‘满月’。”我国天文教育专家赵之珩介绍说,只有当月亮与太阳的经度相差180度时,从地球上看,月亮与太阳处在正好相对位置的时刻,才能看到圆月。但是,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时近时远,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近时走得快一些,远时走得慢一些。“由于月亮转动的‘步伐’有快有慢,因此每个月的‘望日’时间也有差异,农历十四、十五、十六或十七都有可能,其中,以农历十五、十六居多,而两者中又以农历十六为最多。”
赵之珩说,月亮是不是最圆,这对公众赏月并没有太大影响。农历十五和十六,人们都可以欣赏到明亮的中秋月,如果人们用肉眼细观月亮,可以看到月亮表面有些地方较明亮,有些地方较暗淡。这明暗交错的图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