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寄希望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把企业真正推向市场,在市场中做大做强”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杨一苗 于瑶 赵婉微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在上海、广东、陕西、吉林等地调研电影产业时,多位国有电影集团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国有电影集团作为国产影片创作的主力军之一,经过上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绽放了活力。然而,因原有包袱沉重等原因,与民营企业相比,市场竞争力仍需切实加强,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做到“强身健体”,力促产业升级,真正建设成为“文化航母”。
北京、上海、西安、长春等地的电影制片厂历史悠久、创作实力雄厚,曾是我国电影创作的主要力量。经过文化体制改革后,这些制片厂成为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初步形成了新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文化生产力,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国产电影。
由这些国有电影集团出品的《钱学森》《西藏的天空》《白鹿原》《辛亥革命》等现实主义影片,获得了较好口碑。其中多部影片获得华表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还有不少影片取得票房佳绩。
在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之时,这些国有电影集团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珠影集团将影视创作、院线发行、影院投资与管理、影视广告、艺人经纪进行整合,实现了内外业务资源的高度融合;潇影集团除了常规的电影业务外,还重点发展院线、物业、影视剧等创收板块;西影集团也发展了数码公司和影院、租赁厂区、开发新区等多项业务板块。
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斌认为,国产电影发展已经进入黄金期,这些国有电影制片厂在向现代电影企业的转型中,既保持优良的创作传统,又初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具备成为电影“产业航母”的基础条件。
本刊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由于现有体制机制尚缺乏活力、人员冗余负担沉重,加之人才流失严重,这些国有电影集团想要打造成真正的“产业航母”还需多重助力。
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军认为,虽然目前电影制片厂都已实现转企改制,但很多国有电影集团仍然受到旧体制束缚,“谁来决策”、“资金从哪里来”、“利润怎么保证”等问题的解决,基本上还是依靠总经理、董事长“自己想招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形成。
“我们寄希望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把企业真正推向市场,在市场中做大做强。”赵军说,“改革能否深化,是电影集团能否按照市场和法治原则做出真正大企业的关键。”
而改制后的国有电影集团由于离退休人员数量庞大,企业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据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仲伦介绍,上影集团现有在职人员2561人,离退休人员2880人,2012年企业为这些员工发放的补贴就达到近4000万元。
同样,西影集团现有人员1900多人,其中800多人离退休,300余人内退,200多人在北京“北漂”,除了待岗人员外,只有300多人真正在集团工作。西影集团副总经理孙毅安说,虽然近几年企业积极拓展了其他创收平台,2012年取得1.2亿元的收入,但庞大的人员负担耗掉了这些收益,让企业后续发展乏力。
孙毅安说,由于与市场对接较为迟滞,许多国有电影集团成了民营电影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一些优秀的导演、编剧历练成熟后纷纷“跳槽”,仅西影集团近几年就有黄建新、杨亚洲、腾文骥、杨争光等多位电影人才离开。
潇湘电影集团董事长周丕学说:“我们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专业管理者、运营者、发行者。以影院为例,这么庞大的产业市场竟然找不到一个科班出身的影院经理,使得我们不得不向其他成熟的连锁行业求人才。”
多位国有电影集团负责人认为,只有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同时加大优秀影片与市场对接的支持力度,国有电影集团才有望成为引领电影产业发展的“产业航母”。
赵军说,目前大多数国有电影企业已经完成了从事业单位向企业的转变,但要真正参与市场竞争,还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实现三大转变:一是把企业从国有企业变成国有控股企业;二是从广大的资本市场吸收新鲜血液,让企业整体上市;三是管理团队争取持股,企业中的个人要找到自身市值。
对于国有电影集团人才匮乏的问题,任仲伦说,在文化产业里,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要远远高于生产资料本身的价值,因此,国有企业应进行分配体制上的改革,特别是在生产关系上进行深度改革,在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情况下让个人劳动得到尊重和兑现。
近几年,国有电影集团创作出一大批角度新颖、情感丰厚、现实性强的优秀影片,但由于这些电影集团长期以来与市场对接不足,影片市场收益并不理想。
多位国有电影集团负责人建议,国家应出台政策加大对优秀国产影片的扶持力度:一是给予国有电影集团一定比例的创作资金扶持,以保证主旋律影片的稳定数量;二是出台配套采购机制,对创作完成的影片,通过评审机构评审,固定采购该影片,水准高多支持,水准低不采购;三是整合播映平台,保证播映观影场次,扩大宣传覆盖范围及效果。可以成立中国优秀国产影片推广中心,帮助它们走向市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