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电 题:2013伊核朝核破局路径:道是无晴却有晴
中新社记者 韩仪 肖欣
长期困扰国际社会的伊核与朝核问题在2013年可谓“东边日出西边雨”:伊核谈判在年底发力,高级别密集斡旋终有斩获;朝核问题虽几度“曙光乍现”,但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和政坛“地震”令其前途重归迷雾。伊核谈判达成初步协议证明,无论多么困难的问题,只要各方坚持对话,保持耐心,释放善意,就一定能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未来时日,伊核协议能否落实、朝核能否打破僵局,人们期待“道是无晴却有晴”。
伊核“日出” 朝核“雾锁”
2013年8月,曾任伊核谈判首席代表的伊朗新总统鲁哈尼上台执政,为对话解决伊核问题带来“历史机遇”。9月,结束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上演讲的鲁哈尼前往机场途中接到美国总统奥巴马从白宫打来的电话,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34年来,美伊首脑首次直接通话。两人同意,致力于推动伊核问题对话。
10月至11月,日内瓦进入“伊核时间”:10月15日,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重启对话,伊朗外长首次使用英语通过幻灯片介绍伊方提交的建议方案;11月7日,第二轮对话展开,双方开始进行具体细节讨论,“两步走”方案传出;11月20日开始的第三轮对话,六国外长连夜急赴谈判现场。
沟通、理解与妥协让伊朗与六方抓住了机遇。11月24日,伊朗核问题第一阶段协议达成,伊朗同意暂停生产和稀释库存浓缩铀,美国同意放松对伊制裁,十年僵局破冰。
伊核问题迎来“日出”,很容易让人们对朝核抱有期待。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执政以来,朝核问题几度“曙光乍现”,美国朝鲜问题代表戴维斯几赴中、韩磋商;2013年5月,金正恩特使崔龙海到访北京,表态愿意展开国际对话;10月底开始,中美韩三方代表开始为六方会谈重启奔走、磋商,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武大伟与朝核谈判美、韩团长交错会晤,11月先后赴朝鲜和韩国,就重启六方会谈和推进半岛无核化问题交换意见。
然而,朝鲜于2013年初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年底曝出“二号人物”张成泽被处决的“政坛强震”,令朝核谈判恐难顺势推进。
对话奏效 日久路遥
伊核问题达成协议使“六方会谈无用论”失去立足之地。它向人们证明,核问题可以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解决。
媒体资料显示,伊朗和朝鲜的核研究都始于20世纪50年代。与之相应,国际社会为解决伊核和朝核进行谈判的努力都始于2003年。
朝鲜2003年公开宣称退出《核不扩散条约》。为挽救朝核危机,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当年启动,谈判曾达成“9·19共同声明”和系列《主席声明》,前者为一揽子解决朝核问题确立了基本框架。谈判达成的协议曾促成朝鲜在2008年6月炸毁宁边核设施。2009年,朝鲜单方面宣布退出六方会谈,于2009和2013年进行两次核试验,至今未复会。
不同于朝核谈判的六轮波折,伊核问题六国在十年间甚少有机会和伊朗坐到谈判桌前展开真正会谈。伊朗2003年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同年终止铀浓缩活动,但于2005年重启,而后各方僵持不下,直到2013年日内瓦密集会谈上演戏剧性逆转。
目前,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正在各个层面继续进行专家级会谈。伊朗外长扎里夫近期表示,由于涉及诸多细节,谈判进程仍“非常缓慢”。
反思冷战 破局“两核”
“两核”谈判中,沟通、理解、尊重和诚意是被各方提及的“高频词”。通过谈判协商,除解决技术性问题,更需跨越理解互谅的鸿沟。
朝鲜半岛和伊朗在冷战期间曾是美苏激烈争夺的地带,虽两级格局已消失,但冷战思维和敌对情绪仍在这些地区盛行。如美国将朝鲜列为“恐怖主义国家”,对其实行以遏制为主、谈判为辅的策略;在中东地区采取系列打击行动以改造阿拉伯世界,实现“大中东民主计划”,对伊朗制裁一直未松懈。
分析人士称,伊、朝两国政治体制、宗教文化、经济资源等内部状况各有不同。朝鲜强调“拥核自保”,不承诺放弃使用核武;伊朗坚称其核计划限于“和平用途”。在经济结构上,伊朗拥有丰富的资源,依赖对外贸易往来;而朝鲜与外界的交流较少,经济对外依赖性并不强。种种差异让伊核问题并不能成为解决朝核问题的蓝本。
无论如何,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核问题的存在及其可能引发的冲突,不仅不符合有关各方的根本利益,也不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尽管道路不会平坦,但有关国家走出冷战思维,用谅解和诚意代替偏见和猜忌,照顾彼此关切,通过政治对话解决问题,维护地区长期和平与稳定,才是打破僵局的现实路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