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圈层蔓延”
“人口与产业的关系,就像鱼和鱼饵一样。你一边拼命地往这儿撒鱼饵,一边还不希望鱼过来,甚至还要把鱼赶走,这可能吗?”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军
2014年1月5日,“钟鼓楼片儿区关注团队”更新微博,以醒目的红色在一张平面图上标出了北京钟鼓楼地区已被拆除房屋的情况。“谨防春节拆房跟风!”一位网友发表评论。
2012年12月北京市东城区启动“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之后,几位城市规划研究者组成“钟鼓楼片儿区关注团队”,通过微博实时跟踪动态并发表评论,试图阻止当地政府将这一片古老街区的一部分拆建为广场。
北京在旧城之上建新城已持续了半个多世纪,“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是此种模式的最新版本。1990年代以来,伴随着推土机朝着故宫方向加速掘进,北京的城市功能不断聚集于城市中心,大量人口被拆迁至郊区,城市的扩张呈现“单中心+环线”的蔓延趋势,这被形象地称为“摊大饼”。
进城上班、出城睡觉,成为许多北京人的生活常态,交通大潮由此掀动。2013年3月8日,北京地铁日载客10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且成常态。这意味着北京每个月的地铁载客量可达3亿左右,接近美国全国人口总数。
网上流传的“北京地铁生存手册”如此调侃地铁之挤:“人进去,相片出来;小麦进去,面粉出来。”
被强化的“单中心”
改变单中心城市结构及“摊大饼”扩张模式,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下称《总体规划》)承担的一项核心任务,后者提出,构建“两轴”(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两带”(东部发展带和西部发展带)“多中心”这一新的城市空间结构,改变单中心均质发展状况;加强外围新城建设,中心城与新城相协调,构筑分工明确的多层次空间结构;疏解中心城人口和部分职能;重点保护旧城,坚持对旧城的整体保护;重点建设控制中心城向外蔓延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
2004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表明,占北京规划市区面积不到6%的旧城区,房屋面积已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2000万平方米,上升至5000万至6000万平方米,城市主要功能的30%至50%被塞入其中,使之担负着全市三分之一的交通流量。
这意味着北京市欲改变单中心城市结构,就必须停止继续向旧城区集中功能,在此基础上,将中心区过度密集的功能向外围新城转移。
在这个意义上,《总体规划》提出的坚持对旧城的整体保护,已不再是单纯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之举——只有停止对旧城的大拆大建,才能使城市功能不再聚集于此,才有望疏解中心城的人口和功能,逐步改变单中心的空间格局,使外围新城建设获得支撑,防止中心城继续蔓延。
可是,《总体规划》的实施并不顺畅。2005年1月《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之后,北京市对旧城内被暂停的131片危改项目作出调整,决定35片撤销立项,66片直接组织实施,30片组织论证后实施。这些项目仍沿用高强度开发模式。
2013年2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实施效果与战略思考》(下称规划院报告)指出,《总体规划》实施几年来,全市人口增量的60%,经济增量的73%,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的50%仍集中在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心城,中心城仍是全市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区。
从中心城的人口规划目标来看,2004年至2010年,现状居住人口不减反增,达到1200多万,远远超过《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850万的规划目标。在城市功能区建设方面,包括CBD东扩、金融街西扩在内的各类商务区不断扩大规模。
同时,大型医疗设施、高等院校、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等优质公共资源通过扩建和新建的方式继续在中心城聚集,难以向新城有效疏解。2005年至2009年,大型医疗机构包括协和医院、儿童医院、宣武医院、人民医院等特大型医院依然在原地扩建或在中心城内选址新建,累计用地面积约60公顷。
高等教育和专科教育设施,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在中心城内新建或扩建,累计用地面积约110公顷;国家级大型文化体育设施包括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以及国家体育场等奥运体育设施相继在中心城选址建设。
中心城内既有的城市功能不断膨胀,使《总体规划》欲解决的单中心问题更加棘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