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制晚报讯(记者 张洁清) “岁月”号沉船事故尚未收尾,昨日韩国再添新“殇”—首尔地铁两趟列车发生追尾相撞事故,超过200人受伤。
媒体注意到,事故发生后,列车上广播要求乘客留在原处,但基本上没人听从。自主逃生导致事故现场陷入混乱,险些不可控制造成更多人员伤亡。就在上月16日,客轮上大量乘客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却因留在原地错过逃生机会,同样导致伤亡惨重。
“是该听从指挥,还是奋力逃命?”韩媒新一轮反思,民众如此不同的反应是否只是偶然,还是转变。
今天上午,韩国教授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称,韩国民众刚刚得出“不听指挥或许反而保住一条性命”的结论,又被打上了一个问号。与此同时,民众对应急机构的疏导和指挥的不信任感,让韩国陷入尴尬。
观现场 列车追尾 乘客为何慌忙自救?
韩联社今日援引韩国警方和消防人员的话称,首尔两地铁相撞事故致使238名乘客受伤,部分受伤乘客被送到附近医院接受治疗,暂无死亡人员报告。
事故发生时,列车上瞬间全部停电,乘客们大多在惊恐和混乱中选择自救,现场状况一度失控。
路透社注意到,两车追尾后,基本上没有乘客听从要求乘客留在原处的广播。“许多乘客强行打开列车车门,跳到轨道上逃生。事故现场陷入混乱,险些不可控制,延缓了全部乘客的逃生时间。”目击者称。
"岁月’号带来的影响已然成了民众心理的毒瘤。”韩国《朝鲜日报》联系沉船事故并如此解释这次的“不听指挥”。
报道称,“岁月”号的伤痛无论是事故本身,还是事后舆论对“是否服从”的反思,都对国民产生深刻的影响。
矛盾的是,舆论的反思总不能当结论来应用,当再次面对生死攸关的事故时,民众开始有了矛盾的心理。
“灾难之后,韩国家长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继续绝对服从长辈或权威的指导,还是按照自己的判断行事?这一片反思言论似乎让民众心理有着隐隐的导向,那便是在危难关头未必服从才能保生。”韩国媒体议论称。
看变化 一次沉船 令韩民众陷入矛盾与混沌?
韩国Etoday新闻网评论称,经历这样接二连三的惨痛事故,让国家认识到,涉及民众安全的交通安全设备在更新和替换上是多么的马虎不得,不能已经触碰了警戒线,才意识问题的严重性。然而,涉及问题的严重性绝不仅此而已。
文章称,列车相撞事故发生后,现场的一幕令人错愕,民众不听指挥自主逃生的行为显然让人们看到了国民已经陷入矛盾和混沌。因“岁月”号开始反思报道的媒体,如今在这时似乎已经不知道该把笔尖指向哪里。
《首尔新闻》援引评论专家的话称,首尔两地铁相撞事故后,媒体几乎不敢在“服从未必保生”的问题上再做文章了,地铁上逃生民众的举动是否受“岁月”号舆论报道的影响不得而知,但确定的是民众在危难关头“要活下来”的心理状态下,面对服从指挥与否的选择已经陷入无助,这种迷失让人感到可怕。
韩国《京仁日报》评论称,两起事故时人们出现的不同反应,能反映出国内问题的“漏洞百出”。生命是最开不起玩笑的。舆论间的反思不能只是文字间的功夫,应该意识到韩国到底是该反思教育,还是应该反思舆论导向?
韩专家观察 权威指挥失信任 韩政府该反思
韩国白石大学的崔英教授告诉法晚记者,尚不足一个月的“岁月”号事故,让大家得出一个结论—危难关头,不听从指挥或许反而能保得一条性命。然而这次地铁相撞事故,给这结论又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其实这反映出韩国很多问题。
崔英教授说,“岁月”号事件正是因为不少乘客是学生,他们听从大人的指引原地不动,最终使得遇难人数不断增加。这个结果和韩国一直以来的教育不无关系,韩国“长幼有序”观念根深蒂固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里,还没受社会打磨的学生更是如此。
从首尔两地铁相撞事故,人们又看到了另外一面,在以社会人士为主要乘客的车厢里,大家遇到危难都不听指挥自行逃生。这一方面是受“岁月”号反思“听从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众在危难关头对应急机构的疏导和指挥开始有了不信任感,这给国家一些部门在危急时的指挥行为泼了冷水。
应对紧急情况时,最基本的步骤就是听从权威指挥。当大事故中权威指挥不权威,甚至反而危及民众性命,这就该国家和政府反思了。
崔英教授告诉记者,无论是对教育的反思,还是对媒体舆论的反思,其实这都是一个尴尬的难题,因为反思的结果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永远不变的范本和标准。
文/记者 张洁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