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蒙古族一员,有责任让世界各地的人民认识蒙古民族,有责任向世界宣传(传播)蒙古文化、蒙古历史。”说这番话时白莹忘记了自己的年龄,高声大嗓、一字一顿。
68岁的澳大利亚籍华人白莹,如此激动的理由很明确。作为成吉思汗的第34代孙最近他写的一本40余万字、讲述这个家族历史的专著:《成吉思汗及其显赫家族》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新社记者注意到,在刚刚出版的这本书中白莹用较为明晰的语言,回答了外界对其以家族史方式写作该书的疑问。
在书中,白莹这样写道,人类社会进入13世纪后,出现了一次世界性的大动荡和大组合—形成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人类有史以来连续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大蒙古国。她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促进了欧亚大陆的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欧洲中世纪的近代化进程。她使得人类学家把世界上最多的人种—黄种人命名为:“蒙古人种”。她使得世界地理学家把她的发祥地命名为:“蒙古高原”。然而,由于这个区域古代战争频繁、朝代(政权)更替也频繁,部落迁徙也频繁,使得文字记载下的史料极少。
“具体说,这个家族的文字记载历史只有八百余年。在此以前的家史,都是通过口述代代相传。另外,这个家族从小到大、从繁荣到衰落,又经改朝换代和迁徙欧亚各地,历经沧桑,融入于世界各地—致使八百年后的今天,没有给后人留下一部完整的家族史。”
白莹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自2000年12月起开始搜寻和整理家史,先后回到故乡、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以及祖籍地内蒙古、蒙古国,历经13年的时间完成这一专著。
白莹出版新著一事,之所以引外界关注,与其独特的经历有关。白莹介绍说,自己作为成吉思汗的第34代孙,是1991年从北京移民至澳大利亚。2007年父亲去世前,嘱咐他一定要恢复家谱,并且回家乡看一看。对父亲的嘱咐,他从不敢忘。
在父亲遗嘱的“召唤”下,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从2008年至今连续三次踏上内蒙古的土地,进行独特的“寻根之旅”,颇令外界震撼的是,2010年9月他以63岁的高龄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院攻读蒙古历史学博士学位,成为该学院中年龄最大的博士生,一时成媒体追逐焦点。
这本历史专著讲述的是什么内容?白莹在受访时介绍说,这本书从家族史的角度,陈述成吉思汗的祖先、他本人及其子孙一支脉的历史,展示了影响蒙古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家族,即"黄金家族"的兴起、辉煌、衰败、最后销声匿迹于茫茫人海的八百余年的历史过程。
对于此次书写《成吉思汗及其显赫家族》一书的缘由,白莹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移居澳洲二十余年之后,中国国内出现盛世景象,兴起修家谱热潮。国外的华人,尤其在中老年华人华侨中也出现寻根、收集家史、修谱的风气。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家中的父辈也有此心,无奈他们已经年老力衰,甚至离世(我的父母在我搜集家史期间相继离世)。在有生之年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搜集、整理这部书的念头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白莹表示。
白莹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家族中目前还活着的人了解自己的传承,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为自己是这个伟大的家族的一员感到骄傲,为自己是蒙古人感到骄傲。更重要的是,让家族的下一代人认识到:自己是蒙古人,自己的家族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千年的伟人—成吉思汗、忽必烈等,曾经为世界史、中华民族史、蒙古民族史的发展做出过伟大的贡献,要记住自己的民族,为自己的民族尽自己的能力做贡献,不要忘记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家族的根在蒙古草原,有时间“回家看看”。
在这本书《前言》中白莹谦虚写道:“笔者作为成吉思汗的后人,除了对家族的热爱之外,实际上更有一份对历史的责任感。正是这份历史的责任感,督促着我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并为此提供一些史实依据。”
受访结束时,他说,这本书对于自己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民更好的认识蒙古民族,可以更好的向世界传播蒙古文化、蒙古历史。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