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发布 郊区居民幸福感高于城六区
昨天,2014年《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发布,这份由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调查得出的报告显示,北京居民社会情绪总体理性平和,其中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出生的居民情绪最为平和。“80后”居民表现出悲观、不满、浮躁的比例高于其他年代居民。
情绪平和者居多
蓝皮书显示,2013年大部分时间,本市受调查人群中情绪处于愉悦、乐观状态的人占20.1%;情绪表现为理性平和的人占到56.4%;情绪悲观、不满与浮躁的人占23.1%。从数量和比例上看,拥有理性平和情绪体验的居民分别是正向、负向情绪体验居民的2倍以上。
从正性、中性与负性社会情绪的居民分布上来看,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20世纪60年代之前(包括60年代、50年代及40年代)出生的正性情绪的居民比例高、负性情绪的居民比例低,而20世纪60年代之后(包括70年代、80年代及90年代)出生的刚好相反,处于负性情绪的居民比例高、正性情绪的居民比例低。
从悲观到乐观不同情绪种类的分布上来看,40年代、50年代出生的居民情绪最为平和。“80后”居民表现出悲观、不满、浮躁的比例高于其他年代居民,且平和、乐观的比例最低。
郊区居民更幸福
蓝皮书调查显示,北京居民总体幸福感得分是57.6分,其中快乐感是54.7分,价值感是60.7分,满意感是57.5分。其总体幸福感显著高于中数50,处于中上水平。
城六区的总体幸福感是57.0分,郊区县的总体幸福感是58.9分。郊区县居民的幸福感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高于城六区居民的幸福感。
究其原因,虽然郊区县与城六区居民在目前生活压力的评估上差异不显著,但其压力源不同:城六区居民感受到更强烈的工作负担压力、住房压力、子女教育压力、社会治安压力。郊区县居民感受到更多的人情支出压力。另外,与郊区县居民相比,城六区居民认为未来3至5年,自己的生活压力会增加。压力的种类与强度,以及个体对未来压力的预期成为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近半居民压力大
蓝皮书调查显示,47.6%的居民感觉生活压力很大或较大。49.3%的居民预期今后3至5年生活压力会大幅增加或有所增加,13.0%的居民预期会有所减少,仅2.7%的居民预期生活压力会大幅减少。
住房、物价和收入问题是居民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住房问题成为“70后”、“80后”居民最主要的压力来源。“70后”、“80后”因住房问题觉得压力很大的比例分别为41.1%、44.4%,远高于1959年之前出生居民的比例。而有房的老人生活幸福指数较高,但房产也成为子女或亲属争抢的焦点,因此老年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受到冲击。
此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引起居民关注,购买环保用品已成为居民日常支出的一部分。随着全社会对环境污染问题关注度的提高,居民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在防范环境污染危害上的支出也在相应增加。
晨报记者 王歧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