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会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与北京远隔千山万水的欧盟总部不经意间似乎给出了一个答案。
两会期间,欧盟总部几乎每个工作日都举行“吹风会”,请中国问题专家给欧盟官员、议员讲解两会的最新动向,连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都对此“点赞”。对比10年前或是5年前,这样的关注难以想象。而这,也折射出国际社会愈来愈认同的一个新常识:中国的发展意味着世界的机遇,东方“晴雨”牵系全球凉热。
连日来,世界各大媒体都在连篇累牍地报道中国两会,1000多名海外记者采访两会,洋记者扎堆“抢新闻”成为两会常态。其背后的原因亦异曲同工:抓住两会,探知中国的政策脉动。
中国走得快一些还是缓一些,这是海外关注中国两会的头号焦点。全球化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巨大的体量决定着,其发展的每一步都具有世界性意义。两会是一扇窗,全世界可以窥知中国发展步伐的大小,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读懂中国经济的走向。难怪,“新常态”“双引擎”等连日来成为国际主流媒体报道中国的热词,海外专家们对这些涵义深厚的“中式词汇”早已驾轻就熟。
对中国经济增长“7%左右”的理解之声,是世界舆论的主流。美国《福布斯》网站刊文说,从任何一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增速都非同寻常。法国《回声报》的文章说,中国政府有意调降经济增长目标,是为了在环境、金融等领域实现更健康发展。
中国机遇,世界分享。“一带一路”是今年两会的流行词,更是海外媒体关注的重点之一。“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战略构想,2015年将全面铺开。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把2015年的中国外交概括为“一个重点、两条主线”,“一个重点”是指“一带一路”构想。“一带一路”是各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将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此,连一向说“风凉话”的日本媒体也在两会期间不遗余力地报道。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专事中国经济研究的汉斯·亨得利希克一言中的,中国将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给予者的角色。”
对于正处于深度调整中、复苏动力不足的世界经济来说,如何抢到中国的羊年“红包”,更好地搭上中国“便车”,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这些无疑是中国派发给世界的一个个“红包”,能否抢到就看世界的眼光和智慧。万里之外的阿根廷人居然从中国政府改善民生的决策中看到商机“将有更多的阿根廷牛肉、葡萄酒、奶酪等商品出口到中国”。
两会前,中国商务部发布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中国已迈进对外净投资国的行列。一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包括欧盟在内世界许多经济体都在思考,如何吸引“不差钱”的中国投资客前来。数字同样显示,去年中国出境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海外支出达到创纪录的1648亿美元。因此,各国在思考,如何吸引更多“会走路的钱包”前来,而两会上透出的新签证政策无疑是利好消息。
春江水暖鸭先知。两会是“晴雨表”,是“风向标”,是世界走近中国的一个“窗口”。欧盟在看东方,世界也在看东方,中国作为推进世界繁荣与发展的支柱力量,重任在肩。(国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