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媒体点评王荣主政深圳:低调为官 高调改革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庄树雄 梁建忠

  今年2月10日,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当选为省政协主席,实现从副部级到正部级的转身。昨日,王荣卸下市委书记一职,挥别主政接近6年的深圳。

  王荣治下这五年多,于深圳而言颇不寻常。经历了前三十年的风光无限,政策红利释放殆尽,也迎来特区一体化、前海大开发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等新机会窗口。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各方对主政者的期待和评价也许不尽相同。这五年多,王荣给深圳谱下怎样一曲乐章?

  “来了,就是深圳人”

  五年多前“空降”深圳时,王荣曾表示,要顺民心、惜民力、知民情、重民意,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今年2月10日上午,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王荣说,五年来他和许勤市长做了几个方面的努力,“一个是牢记使命,力推改革开放。二是勇于实践,投身创新发展。三是高度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四是以人为本,推动城市文明。五是敬畏法治,带领团队办事。”

  他还表示,“我想在地方工作跟老百姓的要求、跟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总是会觉得做得不够,如果说老百姓最后能给我们两句话,我们会感到很欣慰。领导班子也好、领导个人也好,都是在‘兢兢业业履职、本本分分为民做事’,如果有这样的评价我们会感到很欣慰”。

  在昨天交接工作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王荣专门表示,要感谢全体特区人的辛勤付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特区广大建设者是深圳的真英雄。”

  “来了,就是深圳人”。王荣说,我为自己是一个“深圳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打的了解民情

  2009年6月,在前市长许宗衡受贿落马后,身为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的王荣临危受命,出任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刚来深圳的时候,王荣多次“微服私访”,自己“打的”查看市容市貌、了解民情。他说当时深圳人还不熟悉他这张脸,可以多看看。

  一名政府官员说,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问题、推动解决,是王荣抓民生工作的一项独特方式。除了“打的”实地探访,近年来,也能听到一些市民反映,在一些家常菜餐馆与王荣一家“偶遇”。

  在一次访谈中,王荣说他有Q Q,也有微博账号,虽然他与网民互动不多,但在“潜水”的过程中,也了解了民情民意。

  主政深圳五年,王荣给人留下亲民、谦和、低调的印象。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深圳,在莲花山广场送别总理一行后,王荣愉快和市民们聊天、拍照,笑着问:“你们都握到总理的手了吗?”

  2013年初,媒体报道王荣将座驾换成比亚迪电动车一事,在全国引发极高关注。而本地媒体人士则透露,事实上王荣当时换配车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但他明确要求媒体不要报道,“这本是一个极易给官员加分的行为,但他没这么做。”

  其实,无论是从个人履历、身份地位还是自身才华看,低调的王荣都不乏话题与亮点。

  家乡人介绍,王荣自幼练习小提琴,到五年级的时候,他的小提琴水平已相当不错。主政深圳期间,王荣也曾“露两手”。一次是在2010年9月1日开学日视察深圳实验学校,应师生邀请即兴演奏了一段《白毛女》插曲《北风吹》。大约两年后,王荣再一次亮出琴技,在国家大剧院的“三高爱乐之友音乐会”上表演小提琴独奏《沉思》。

  除了琴技,王荣的英语也不错。在学校和社区,他多次和深圳市民、外籍教师用英语交流。在去年8月份的一场英语演讲大赛上,为鼓励市民大胆学英语,他专门安排用两分多钟时间以英语发表致辞。

  “学者型官员”,是外界对王荣的普遍评价。这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生,曾当过教授、博导、大学副校长和教育厅长。

  在他南下时,深圳人特别是教育界人士对他寄予厚望,认为“王博”将使深圳教育彻底改观。

  近五年来,深圳政府大手笔加大教育投入,基础教育学位迅速增加。而以南科大为首,深圳的高教改革异军突起。

  2009年,王荣与朱清时前后脚来到深圳。当年教师节,王荣在给朱清时颁发南科大校长的聘书时,鼓励他“放手去干,你全力以赴,我就全力支持”。这些年,虽然南科大遭遇诸多困难和质疑,王荣对学校发展始终持肯定态度。在朱清时卸任之际,王荣特意来到南科大,充分肯定他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同时,经过王荣多方做工作,为南科大请来了新校长—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院士陈十一。

  “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深圳,被视作中国的“改革之城”,历任市委书记都被寄予改革推手的期待,王荣亦不例外。更何况,王荣主政深圳这5年,恰是特区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

  2010年王荣履新市委书记时,深圳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刚刚获批,酝酿已久的大部制改革也蓄势待发,在迎来特区成立30周年的关键节点,正面临着一轮难得的改革良机。这段时间相继推出的大部制改革、以功能区为突破口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公务员分类改革以及南科大尝试的高等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被认为深圳力图再次回到全国改革舞台的中心。

  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些改革很快遭受各种非议。也许正是因为改革的难度与外界的期待双重压力,使得王荣愈加注重强化改革,不断喊话以增强外界对深圳改革的信心以及凝聚内部对改革的共识。他曾回应质疑说:“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始终充满了改革的锐气。”

  但他也深知深入改革的难度,“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王荣看来,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难度越来越大,牵扯面也越来越广,如果说当年的改革需要勇气,今天的改革还需要智慧,“如果当年的改革是被生存所逼,那么今天的改革更多是一种责任。”

  或许正是意识到改革不易,作为市委常委“班长”的王荣,对愿改革、能改革的干部更为看重。去年底,王荣坦言,领导改革这项事业,有两方面的素质非常重要。一是能思考,有思路,要有新的一些改革方向和办法,找到着力点。二是要果敢,能干,要能变成实践,勇于突破一些阻力。

  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低迷了一年多的深圳改革工作开始有了新气象。新一轮的深圳改革驶入快车道,包括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社会组织改革等均有较大突破,特别是前海平台的开发开放,在全国层面受到关注。

  十八大后,全国各地改革千帆竞发。2012年底,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离京视察的第一站就选择了深圳,其中深意耐人寻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王荣亲自“挂帅”,任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提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和前海战略平台这“三化一平台”的主攻方向。有媒体统计,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王荣以“改革”为专题的调研和会议达25次之多。

  王荣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曾表示,“新时期推进改革既有难度的问题,也有动力的问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督促检查机制,不施加强大的外力,改革的进度和成效可能很难符合群众期待、符合发展要求”。为此,深圳专门开展全市性的改革专项督查,“以改革论英雄”,在全市各区各部门引起不小震动。

  去年6、7月,深圳由7名市委常委带队,组成多部门联合督查组,在全市进行改革专项督查。通过科学设定考核项目和得分点,以“量化评估”的方式考核改革进展和质量水平,发出31份“个性化”的督查意见书,提出整改意见150多条。在此基础上把16个“超百分”的改革项目通过全市媒体发布《改革英雄榜》。据了解,这一做法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

  今年1月,深圳再次安排7名市委常委率领七个联合督查组,开展全年改革督查“盘点算账”。评出商事登记、法官职业化、大市场监管体制等“十大优秀改革项目”,梳理出180多项新的“全国第一”,交出了一份颇具分量的改革答卷。

  前海要打“两张牌”

  回顾过去5年多,深圳的“经济答卷”亦可谓骄人。深圳经济总量、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三个翻一番”。GDP从2009年的820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6万亿元,年均增长达10 .3%。这一速度尽管比当年动辄百分之几十的时候为低,但作为万亿元级别的经济体,仍是相当高的速度—考虑到这几年恰逢金融风暴和“新常态”的转档期,就尤显不易。

  2014年,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GDP突破8亿元、产生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均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可以说,这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版图中名符其实的一块“高产田”。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城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息息相关。

  早在五年前的中共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上,王荣就指出,深圳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的承载力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已经难以为继。同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类社会矛盾也比其他地方更早、更尖锐地显现出来。

  破局之法,就是转型升级、自主创新。

  王荣曾讲过一个故事,几年前比尔·盖茨问他,深圳没有那么多的大学,也没有那么多的科研机构,但为什么自主创新能力这么强。“我告诉他们,深圳的创新经验在于营造特殊的环境,以此来吸引和汇聚全球先进的要素资源。”

  这个特殊环境,就是近年来深圳致力打造的包括政策、人才、载体等在内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近年来,深圳接连斩获各种创新荣誉。2008年,深圳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去年12月15日,在《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深圳继2011年创新力夺冠后,再次夺得“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桂冠。在这半年前,深圳扛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牌子。

  今年上班第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深圳带来一股创新“暖风”。他在深视察的柴火创客空间、前海微众银行、华为公司,均与创新息息相关。“打造创新发展的高地”是李克强这次视察对深圳新的嘱托。

  任何一个地方的主官,都会在施政时寻找战略支点和重点。对王荣治下的深圳五年,前海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这片面积仅15平方公里的地方,无论之于城市发展还是改革创新,都是可以让王荣大做文章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前海成立以来王荣带队考察多达50余次,平均每个月就到访前海一次。

  虽然,前海的开发构想在王荣调深前已有谋划,但这几年来,王荣对前海发展理念的阐述,与他一贯坚持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可以说带着明显的王氏风格。

  调任深圳之前,王荣曾主政无锡、苏州,备受推崇的苏州工业园模式,王荣经历多年。苏州工业园是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重点项目,而前海由深圳与香港共同开发,两者有相似之处。

  对于前海,王荣一直强调要打“两张牌”。一张是深港合作,一张是金融创新。王荣曾说,前海的价值不在于贡献多少G D P,而是要做足做实制度创新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示范功能。

  2009年6月23日,调任深圳才11天的王荣,就乘坐中巴从皇岗口岸前往香港访问。时任香港特首曾荫权对王荣的来访表示“很高兴”,他说,“你上任仅11天就跑来香港,这代表(代)市长对香港,特别是香港与深圳的关系很重视,我很感谢你。”到了9月份,王荣再次赴港。这一次,深港合作开发前海被提上日程。12月,两地成立了深港前海合作联合专责小组—此时双方已达成共识:前海将是深港合作的重中之重。

  在王荣的大力推动下,去年12月前海《深港合作工作方案》正式发布,这是全国首个针对香港的整体合作方案,共提出了8个方面、50条具体举措,受到香港舆论关注与好评。

  首先解决民生问题

  在2010年5月举行的深圳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记者们捕捉到一个细节。在回应政协委员们有关特区内外一体化问题的时候,王荣转身与身边的市长许勤一阵亲密“咬耳朵”后,兴奋地宣告“国务院的批文已经在印刷厂了”。

  特区一体化的申请、推进,几乎贯穿王荣在深圳的整个任期。

  2010年7月1日,在深圳经济特区30岁生日之际,国务院批准特区扩容,深圳由此进入“大特区时代”。特区扩容实际是深圳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关内的土地等空间非常有限,必须要打关外的主意。而对于特区内外严重二元化的局面,王荣曾在多个场合说过:关内像欧洲,关外像非洲,显示对推进特区一体化重要性的认识。

  但王荣也清醒认识到,特区一体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中央给深圳的“大礼”,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王荣说,国家政策的出台,确实为深圳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拓展了深圳将来发展的空间,但真正做到特区内外一体化,不是一个文件就能够解决的,可能要深圳花上若干年的财力、人力、物力,包括在规划建设上等各方面的努力。

  在王荣看来,深圳前30年很大程度是走了一条“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深圳的城市化是“被动”的,现在一些地方“城不城、乡不乡”,实际上就是这种被“推着走”留下的痕迹。他认为深圳应该可以通过推动特区一体化,用城市化来带动深圳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王荣治深的重头戏,深圳推进特区一体化建设是着力甚多的一项工作。去年11月,即将“挥别”深圳的王荣,还特意安排两个半天的时间,到原特区外各区调研特区一体化建设工作。

  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原特区外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73%,比2009年提高5个百分点;原特区外路网密度、燃气管网覆盖率、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每千人总体学位数及每千人病床数,分别由2010年的2.2公里、16%、78%、78个、1.8张提升到目前的3.0公里、66.98%、92%、104个和2.13张。

  推进特区内外一体化,核心还是民生工程。王荣在上任之初就明确表示,深圳要首先解决的是民生问题而非G D P,解决民生问题关键要“用心”,不能只是一个口号一句承诺。

  其实,无论是在深圳仕途的前一站苏州,还是主政深圳时借大运会改造城市,推进特区内外一体化,都贯穿着王荣的城市治理理念:市容环境提升不仅仅只是城市外表的改观,更重要的是城市发展空间的再造和拓展,城市内涵的进一步提升。

  “混合动力”推进社会建设

  “硬”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软”的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相辅相成的两面。相比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似乎更受王荣的青睐。针对移民城市的特点,借助年轻人的力量,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将深圳打造成文化之城、爱心之城,王荣无疑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履新深圳后,王荣常以深圳人的问候语作为例子阐述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王荣说,深圳缺少长期发展中积淀的文化传统,在深圳遇到新朋友,都会问一句:你是什么地方的人?什么时候来的?这说明深圳人的归属感、家园感不够浓。

  从这些问题切入,这些年城市发展的重点节点、品牌活动乃至突发事件,都成为王荣宣扬城市理念的契机。

  比如借助2011年大运会春风,深圳积极发动青年人的力量,打造“志愿者之城”。2011年,在会见宝安万福民工街舞团成员时,王荣提出的“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情怀融入社会”理念,成为深圳近年来“爱心筑城”行动的主线。

  2011年10月,光明新区一名公务员打骂自己父母的事被曝光后,王荣给时任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黄扬略写了一份公开信,再次提及“阳光、辛勤、感恩”这一理念。

  不久前,在第12届深圳关爱行动启动时,王荣更与市长许勤联名发出“倡议书”,呼吁市民日行一善,共同建设“爱心之城”。

  理念引领之外,创新的“混合动力”模式,也极大推动了深圳文明建设的步伐。比如连续举办超过十年的读书月、关爱行动,创造性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将这座曾经被贬斥为“文化沙漠”的移民城市,打造成“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全国最慷慨的城市”。其中尤以2013年获得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最受瞩目,这是继“设计之都”之后,联合国又一次为深圳“加冕”。在这背后,是深圳不断成长的文化软实力。

  王荣提出,社会管理核心在于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凡能交给社会解决的,尽量给社会;需要市委市政府牵头的,或需要社会和政府共同协商的,那政府当仁不让。当然,社会共治也意味着社会主体需要更加充分地发育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管理越来越出现一种局面,就是政府不能包打天下。社会也好、城市也好,应该有一个自动的、应急的、自我的调节机制,这是一个城市社会发育成熟的重要特征。”王荣说。

  从一座曾被人解读为冷漠、功利、高压的移民城市,到一个逐渐充满温情和吸引力的家园,在这里,有一句口号让人心生暖意—“来了,就是深圳人”。

  主政五年,从此别过,深圳人王荣是否对这座美丽城市有些许留恋?历史将如何总结和评价这五年?也许最终还需时间来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 0 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颇不寻常地专门对深圳工作作出批示,其中既肯定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也要求深圳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这似乎意味着,深圳这枚“过河卒”,在改革全局中依然被寄予厚望。

  无论主政者风格如何,这座城市注定无法低调。深圳很快就要迎来经济特区35岁生日。35岁,作为一个人和一座城,都应是能打能拼的年纪。深圳这辆“改革专列”未来将驶向何方,以何种姿态前行,无疑都会继续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news.sohu.com false 南方都市报 https://epaper.oeeee.com/epaper/H/html/2015-03/27/content_3401918.htm?div=0 report 7749 今年2月10日,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当选为省政协主席,实现从副部级到正部级的转身。昨日,王荣卸下市委书记一职,挥别主政接近6年的深圳。王荣治下这五年多
(责任编辑:UN660)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