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文物消失幕后故事:清名臣后人的户口迷途

来源:搜狐网 作者:张亚利

  文物消失幕后故事:清名臣后人的户口迷途

  五十岁的山西农民徐进伟疾病缠身、生活困顿,靠老婆在饭店洗碗养家。

  然而,他祖上也曾荣耀过——徐进伟的祖先是清朝"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徐继畬,官至福建巡抚、总理衙门大臣,著作《瀛寰志略》享誉中外。

  一百年后,他的子孙为换一纸"户口"献出祖传文物,却没有改变命运——1989年,徐进伟的姥姥将家传百年的297件珍贵文物捐给政府,唯一的要求是城市户口和正式工作,却沦为一场黄粱。

  1999年,为追回文物,徐家不惜诉诸法律,却发现文物一直放在官员的办公室里,还丢失了数十件。然而,这场官司却"烂尾"至今。

  今年,随着山西反腐和国内追讨文物的风潮,徐继畬后代们这段纠葛了26年的往事再次引发关注。

  文物换"前途"

  26年过去了,徐家人依然不会忘记那一天——1989年3月9日,刮着黄风的一天,一辆面包车驶出徐家,满载着徐家祖传的字画、书籍等,开往三晋文化研究院。

  26年前,经过慎重考虑,徐进伟的姥姥徐惠云同意将家传百年、历经动荡保存下来的297件文物字画全部捐给政府。除2万元文物保管费外,徐惠云惟一的要求是:给孙辈徐进伟和徐金花安排城市户口和正式工作——对那时的农民来说,城市户口象征着"麻雀变凤凰",正式工作则意味着"金饭碗"。然而,直到1997年老人去世,她都没有看到孙子成为城里人。

  从清朝的辉煌,历经晚清、民国直到新中国,徐家传到第五代徐惠云,早已家道中落——膝下是眼盲的女儿,祖上有90岁的老人,丈夫因做伪军入狱20多年。眼看人到晚年,为孙辈和祖先遗产安排一个可靠的去处,成了徐惠云最大的心愿。

  上世纪80年代,徐家藏有文物的消息不胫而走,沿海文物商贩也闻风而来。据徐进伟回忆,曾有人提出用价值3、4万元的卡车换一幅元代画家王振鹏的《十鹿图》,徐惠云没有同意——在当时,3、4万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徐家一直有守护祖传文物的传统。民国时,阎锡山出版《松龛先生全集》时想借阅徐批《后汉书》未得,曾作文惋惜。

  徐继畬先生给子孙留下遗训:宁卖房卖地,不卖书籍字画。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徐家后人谨遵祖训——在土改、文革中,徐家人用油纸包好文物、深埋地下,才避过动荡;徐惠云的母亲甚至故意到外面借粮"扮穷";一次,徐家的木器、家具都被翻了出来,幸亏当时的县长知道徐家的历史,才幸免于难。

  1988年,徐家的朋友任复兴遇到时任山西省社科院院长刘贯文。刘贯文介绍,省里刚成立了三晋文化研究院,还拨了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出版《徐继畬集》。而徐家窑洞里发现的徐批《后汉书》、《有不为斋诗之序》手稿等都是最珍贵的原始材料。刘贯文对此极感兴趣,请任复兴作为中间人沟通收购事宜。

  出乎意料的是,徐惠云并没有"狮子大开口",除2万元文物保管费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给外孙、孙女安排城市户口和正式工作。

  经清点,徐氏文物共33种297件,其中有乾隆诰封其祖父母圣旨、明永乐帝命人套拓的《兰亭群贤图》、元代画家王振鹏的《十鹿图》等。

  据任复兴回忆,文物路过忻州市时,一位山西省高官还特意在忻州宾馆观看文物,他仔细验看《十鹿图》、《兰亭真迹》、《同治三年徐继畬七十寿屏》等,看上去"很满意"。据任复兴介绍,此人与刘贯文私交甚笃,并出资支持刘的研究计划。作为徐家委托的中间人,任复兴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在他看来,有高官保驾,徐家提出的捐赠条件不难实现了。

  户口梦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转非"户口指标很紧俏,管理却粗放,很多干部职工的子弟都在想办法解决户口。徐惠云也孤注一掷,希望用祖传文物为孙辈换一个体面的前程。

  任复兴曾劝过徐惠云,与其要户口和工作,不如多要些钱。徐惠云却不同意:"钱只是一时的,城市户口和正式工作才是永久的"。

  后来,刘贯文的委托人崔正森通知徐家和任复兴,刘贯文和那位山西省高官已经答应徐家的全部条件,徐家这才同意捐出绝大多数文物。按照崔正森等的意见,任复兴以三晋文化研究院的名义给省政府写了一份报告:《关于解决清代三晋名人徐继畬七世孙城市户口的请示报告》,然后以徐惠云名义起草了一份《自愿捐献关于徐继畬的资料的清单》。

  文物捐出去后,徐家一家人开始盼着"农转非"。

  他们曾经错过一个机会——徐进伟原本姓赵,十几岁才过继到徐家,给徐惠云在抗战中牺牲的兄弟"顶门"。徐家希望,作为烈士后代能得到照顾,换取一份工作。徐进伟有个初中同学就因为是烈士后代,到五台县当了通信员。但因为手续办的迟了,徐家没能如愿。

  祖传文物成了最后的筹码。1989年,徐进伟23岁。初中毕业的他十几岁就开始种地,如果没有"路子",就只能一辈子当农民。

  徐惠云为孙子要的不是一般的工作,是公安局、法院、检察院这些系统的"好工作"。"那时候这些地方专业要求并不高,比我文化程度低的,只要有‘人’,就能进去。"徐进伟满心期待着能够成为"公家人",从此过"天上的日子"。可是,这个希望落空了。

  一直到1990年,徐家要求的"户口"和"工作"都因各种"客观原因"没解决。徐惠云给任复兴写信:"我家的问题,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当初我就说献东西是为了给两个孩子找工作和户口问题,你们也答应不成问题……"

  实际上,徐家把文物捐到了省里,这导致五台县费钱费力修起的纪念馆空空荡荡。县领导一提起此事就恼火,何谈办户口。

  1996年,刘贯文领头的《徐继畬集》出版。1997年,徐惠云身患癌症,抱憾去世,未能看到捐赠遗留问题解决。外孙徐进伟已年过三十,结婚生子,没当上城里人,也不再奢望"前途"。

  1999年,徐家将三晋文化研究会及其副会长刘贯文告上法庭,要求讨回自家文物。那时候,徐进伟正在太原打工,拉一车石头3毛钱。工友们笑他躺在"金矿"上都不知道。

  10年间,任复兴先后30余次向五台县、忻州市、太原市及能在山西省说的上话的"北京老同志"传达徐家诉求,请求疏通。均未果。

  如今已满头白发的任复兴感叹:解决户口虽然难,但不至于那么"难","归根结底,是当官的不把老百姓当回事,拿走东西就不管了。"

  "烂尾"官司

  1999年提起诉讼后,徐家的文物被发现散落在刘贯文、崔正森的办公室甚至家中——徐家祖上传承一个世纪的文物,竟落在私人手里,长达10年。

  刘贯文则这样回答法官:很多徐家祖传文物的确在他手里。不过,是作研究之用。

  该案历经太原市迎泽区法院、太原市中级法院和山西省高级法院审理。太原市中级法院驳回诉讼请求,山西省高级法院维持原判——徐家未能追回文物,户口和工作也沦为一枕黄粱。

  在任复兴和徐家看来,案件的审理过程充满矛盾。

  2000年4月,案件一审时,三晋文化研究会突然拿出山西省文物局的一份复函,上面写着:文物捐给三晋文化研究会之后,所有权已经转为国家所有,不能再归还给徐惠云及其后人。4天后,国家文物局复函称,同意以上答复意见。

  要回文物的请求已被否决,徐家人只能寻求民事补偿。

  2001年,文物被鉴定估值。虽由原告出资1000元费用,却由站在"被告"立场的山西省文物局进行鉴定,最终估价7.908万元。在任复兴看来,这个估价"根本就是个笑话"。

  而案件由太原迎泽区转向中级法院时,初审法官却向媒体解释:"因为这是一起经济价值超过200万元、涉及省级党政要人的大案,超出了本院的管辖范围。"

  更令任复兴震惊的是,文物向山西省博物馆移交的过程中,被发现少了近30件,其中包括珍贵的《乾隆四十二年诰封徐继畬曾祖父母圣旨》、徐继畬夫妻及其父母遗像、徐家手书家训等。

  受到调查的刘贯文只是给出了简单的说明意见:"由于历时已久,其间学术部也有过人员变动,而我年事已高,且健康状况不佳,记忆衰退,虽经查找小组努力查找,至今未能如数找到原件。"

  山西省公安厅认为立案依据不足,不予立案。失踪文物至今"下落不明"。最终,2001年,山西省高院向山西省文物局发送司法建议书,建议山西省文物局依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给予徐进伟等合理、适当的经济补偿。

  而在徐家看来,不足8万元的补偿显然不合理。

  2007年,刘贯文去世后,"三晋研究会"几乎撇清了关系。这场诉讼变成了"烂尾"官司,一拖就是16年。2015年4月,借山西反腐和国内追讨文物之风,徐家再次翻出此事,提出4000万元补偿要求,希望遗留问题得到解决。

  五台徐氏世代定居于东冶镇,最初累世力耕而食,明末开始读书做官,清朝成为望族。到徐继畬已经是第十五世,光耀门楣,更放眼世界。

  如今,象征徐家辉煌的遗物被堆放在山西省博物馆库房中,换后世孙徐进伟做了一个关于"户口"的黄梁梦。

  4月初,五台县东冶镇突然降雪。本来准备去祭拜徐继畬墓,徐进伟却临时找不到车,站在村头,一片迷茫。几公里外,的一片荒野中,徐继畬的墓碑上已经字迹模糊。

news.sohu.com true 搜狐网 https://news.sohu.com/20150413/n411203193.shtml report 4089 文物消失幕后故事:清名臣后人的户口迷途五十岁的山西农民徐进伟疾病缠身、生活困顿,靠老婆在饭店洗碗养家。然而,他祖上也曾荣耀过——徐进伟的祖先是清朝"开眼看世界"
(责任编辑:王辰) 原标题:文物消失幕后故事:清名臣后人的户口迷途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