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经济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福喜改“欧喜”:在华东山再起临大考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消息


  “问题肉”事件一年后,“福喜”河南工厂恢复生产

  本报记者 胡梦

  “福喜”改为“欧喜”,让市场再次感到了担忧。

  7月3日,欧喜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不是“改名”,是为了防止混淆,"7·20事件’之前,大家实际上对福喜并没有太多了解。”

  显而易见,欧喜方面不太愿意涉及“问题肉”、“过期肉”的说法。这位中国区负责人还信心满满地向记者说:“我们准备开启在华的新旅程。”

  众所周知,沉寂一年后,因“问题肉”、“过期肉”遭受毁灭性打击的福喜集团想翻身。福喜这一年损失了60亿元,但并不甘心放弃中国市场。

  这次重出江湖的标志是,6月30日,福喜集团邀请媒体团赴河南工厂参观,公开河南工厂的生产情况,并正式宣布把在中国使用了19年的名字“福喜”对外统一称为“欧喜”。

  此番“洗白”后,福喜如何再出发?业内专家认为,“过期肉”风波以后的福喜若还想立足中国,最重要的仍然是“洗心”—严把质量关,但如果还想再度引领市场也绝非易事。

  否认改名目的为“洗白”

  “福喜”等于“问题肉”—这是一年来公众对福喜集团的普遍看法。这一年来,福喜可谓备受煎熬。

  去年7月20日,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被曝使用过期劣质肉事件引发广大关注,此后这些洋快餐店曾一度唱“空城计”,而上海福喜则被查处,并于当年9月宣布遣散几乎所有员工,仅留任一小部分员工协助政府调查。同时,福喜在中国其他工厂,如山东、昆明等工厂也接受了质量检查。

  7月3日,长江商报记者与欧喜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上海总部取得联系,对方表示,近一年来在华的4个工厂均处于停工状态,肉类订单几乎没有,大部分工厂员工处于待工状态,停工带来的损失达60亿元,这是该集团花了24年在中国打下的市场,曾一度面临坍塌。截至目前,去年的福喜事件至今仍未判决,最终裁决结果还未知。

  对于“福喜”改名“欧喜”的问题,该公司企业传播高级经理丁莹明确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这不能称为改名!”

  丁莹介绍,集团的管理模式是管理公司负责运营,因此在上海的总部一直叫做“欧喜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这与美国总部的名称“OSI”的音译一致,而该公司法务部提供的说法是2011年的工商登记审核上也叫“欧喜”,因此不能叫做改名。

  那为何子公司的名字叫做“福喜”呢?丁莹解释,为了在中国更本土化,子公司将英文名称“HUSI”翻译成了“福喜”,一直以来由于销售模式是B2B(企业对企业),实际上在去年“7·20事件”之前,公众对福喜或者欧喜几乎没有了解,普通消费者对福喜和欧喜都没有印象,此次公开河南工厂生产车间是集团决定在华重新出发的一个标志,此时决定统一对外称“欧喜”,防止混淆。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除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外,该集团最早在河北设立工厂,此后上海、广州、昆明、威海、福建的工厂纷纷建立,2013年河南工厂建成,但去年“7·20事件”后,“福喜”除了遣散员工外,几乎没有发声,直到今年6月30日,才主动向媒体展示了两年前在河南建成的工厂生产情况。据透露,虽然河南工厂的年生产量能达到16.5万吨,但刚复工,产量仅仅只是给客户做样本,还未正式开始投产。

  业内人士认为,福喜事件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公司本身,这条产业链上的企业都受到了该事件的冲击,以麦当劳为例,销售额创11年来最大降幅,去年全年的销售计划落空。

  欧喜集团中国区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吕勇表示,集团没有因为去年的事情放弃中国市场,而是已经准备好开启全新旅程,并将河南作为起点,主要重心将放在食品安全和质量控管制度上,所有产品将符合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的标准。除此以外,集团目前在考虑与沃尔玛、家乐福等连锁超市洽谈开展零售业务,同时建立经销商、零售商的经营模式,并拓展电商渠道发展生鲜业务。

  想翻身最终还需“洗心”

  换个“马甲”就行了吗?虽然福喜否认改名,但在专家看来,改名是好事,但想恢复往日辉煌并不容易。

  食品饮料行业战略定位专家徐俊雄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B2B企业,福喜的名字在去年“7·20事件”以前确实没有进入公众视野,是因为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才被人们记住,这件事的影响至今仍在,欧喜的新称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良认知,名称看似事小,实则影响较大。

  虽然事件曝光之后,麦当劳、肯德基这种快餐业“大佬”经历过一段无货供应的阶段,但很快,这些大公司就与福喜解约,寻找到了新的供应商,目前肉类供应商并不缺乏,铭基、嘉吉、荷美尔、圣农等国内外品牌均在抢占市场。徐俊雄认为,福喜是有可替代性的。因此,过期肉事件对其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想要翻身打破市场格局难度非常大。

  福喜的翻身战之所以难打,徐俊雄认为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品牌不处于垄断地位。他举例说,双汇也曾经历过“瘦肉精”事件,但事件不足以让双汇面临灭顶之灾,这是因为双汇不仅品牌深入人心,而且产值达到上千亿元,在行业内可以说是老大。第二,销售渠道太少。福喜此前之所以不广为人知是因为他们只对企业,而不对消费者,双汇不同的是,除了供货给企业,更多的销售模式是B2C(企业对消费者),对于双汇来说,消费者无处不在。反观福喜,一旦合作单位不选择福喜,他们就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市场。

  品牌定位专家鲁建华认为,更名或者对外统一名称的做法,是一些企业出现问题后的重新定位,无可厚非,但是企业必须拿出十足的诚意,让监管部门、供应对象、消费者能切实感受到企业悔过,“洗白”后需“洗心”再重新出发。比如不定时举办开放日,让所有对象看到企业生产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很可能成为透明,所以福喜想要回归必须完全接受监督。

  “企业是否能翻身,还要看质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胡川教授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质量,特别是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发展的企业,不管是内资还是外资企业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都降低了发展速度,注重提高质量,已经离粗放型的发展渐行渐远。曾经出现过的三聚氰胺事件直接让“三鹿”这个老牌子消亡,说明质量才是企业的生命线。

  胡川认为,就福喜事件本身来说,属于没有做好质量管理的事前预防,而这恰恰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是需要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和把关,如果现在统一称为欧喜,是一种事后调整,属于危机状态下的应急处理,每一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对消费者信任度的透支,如果因为质量问题进行重复博弈,最终损害的还是企业的利益。因此,想要回归中国市场,欧喜要做的仍然是把质量放在首位。

  (陈博对此文亦有贡献)

  福喜事件进程

  2014年7月20日

  上海福喜被媒体曝光将过期劣质肉供应给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洋快餐公司。

  2014年7月21日

  上海福喜发表声明称将进行内部调查。

  2014年7月22日

  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公安部门开始介入调查。

  上海福喜公司6名涉案人员被刑事拘留。

  2014年7月24日

  福喜总部宣布召回上海福喜生产的所有产品。

  2014年7月26日

  2014年7月28日

  福喜美国总部发声,CEO表示配合调查,承担法律责任。

  福喜发布声明证实6名涉案人员被捕。

  2014年8月29日

  福喜上海公司发布声明称340名员工将分流。

  2014年9月22日

  欧喜中国开放河南生产车间,宣布不放弃中国市场,对外统一称“欧喜”,并将进军生鲜、电商行业等。

  2015年6月30日

  位于上海的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东方IC图

news.sohu.com false 长江商报 https://www.changjiangtimes.com/2015/07/504637.html report 3894 长江商报消息“问题肉”事件一年后,“福喜”河南工厂恢复生产本报记者胡梦“福喜”改为“欧喜”,让市场再次感到了担忧。7月3日,欧喜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长
(责任编辑:UN652) 原标题:福喜改“欧喜”在华东山再起临大考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