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北京西城区提“瘦身健体”:产业疏解人口调控

来源:综合 作者:京华时报
“动批”商圈内的东鼎购物中心,一些商户已经搬离。
“动批”商圈内的东鼎购物中心,一些商户已经搬离。
开栏语
开栏语

  北京、天津、河北,自古便山水相连,文化一脉。如今,这片拥有着1.1亿人口,2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吸引着世界的关注。

  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正式确立。明确提出将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形成新增长极,并通过“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

  两个多月后,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表决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成为中央顶层设计在京津冀的首个落地版本。

  “相互交融,协同发展”,随着规划纲要的出台,曾经因行政区划各自为政的京津冀三地将史无前例地面临一场大考,对于星散于这片面积接近22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小城市,其命运也将因规划的安排而改变,开始走上一条新的成长路径。人们的生活,也将随之发生或隐现、或显著的变化。

  本报今起正式推出“十城记”系列报道,在京津冀地区陆续选取10个富有标本意义的城市(城区、城镇),关注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语境下的全新定位,其为转型所做的努力,已经取得的成效,正面临的困难,并关注这些变化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变。

  今天的开篇之作,我们关注北京市西城区。作为核心中的核心,西城区提出“瘦身健体”发展思路:产业疏解,人口调控,是为瘦身;与之相伴的环境整治和名城保护,则为健体。

  对接津冀西城多线出动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民间”的一体化进程早已启动。目前,西城区已与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廊坊等县市,天津市西青区等地签署协议,探索不同层面的战略合作。此外,还有多个城市抛来橄榄枝待接,多是邀约进行产业承接,实现战略合作等。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进一步加大外埠市场对接力度,全年组织不少于12场次对接会,搭建更多平台。

  7月初,北京市西城区四套班子领导赴河北保定市考察,与保定市签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双方将探索运用基金方式推动西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保定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两地科技园区合作,搭建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技术创新交流合作体系,探索两地在保定共同设立科技园区。同时,发挥两地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努力打造京冀一体旅游文化产品。还要支持两地在教育、医疗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定期互派优秀教师、医疗骨干进行培训交流活动。

  今年5月中旬,西城区政府携手北京金融街集团等与廊坊市永清县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一座国际化的“以城带业、以业兴城、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示范性产业新城。总投资300亿元、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西城·永清现代物流园即将开建。

  在今年3月举办的“协同发展共赢未来—2015年非首都功能疏解京石对接会”上,西城区与石家庄市长安区政府签署了《产业疏解战略合作协议》,今年5月与天津市西青区签署《产业疏解引导区合作协议》。这两份协议主要是为疏解出去的产业找“娘家”,比如为动批商圈的商户提供优惠的租金政策和营销方案等。

  专家解读

  多地疏解实现共赢

  对于西城区这种多线合作的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专家刘霞辉表示,选择多个地区,是因为西城区有不同的功能疏解,比如说西城区的低端产业、低端服务类型企业等。如果一个领域全部疏解到一个城市,比如服装产业全部疏解到保定,当地不一定能全部承载,这就需要多地疏解,多地合作。

  为什么是战略合作呢?刘霞辉表示,我们不要的产业疏解走,人家接下来了,就要给予人家一定的服务回报,比如说西城区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在全国都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优势资源可以到当地开分校、分院,或者人才交流输出等等,支持当地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当地接收我们的疏解产业,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实现良好的合作。

  刘霞辉表示,多线合作,让西城区的功能疏解实现后,西城区的发展空间就更广阔了,很多的事情都可以做起来,比如金融领域、文化领域,这些发展都需要空间和人才,疏解出来后腾出了空间,发展重点领域。

  对于未来西城区还可能面临哪些功能转型,刘霞辉预测,北京市四大中心的定位,西城区必须要准确定位适应,西城区具有优势的中等教育、医疗资源必须是核心,不能疏解,还要强化突出。可能未来西城需要提升的两大领域,一个是科研,另一个是研发。比如正在发展的德胜科技园区,研发领域可能进一步强化,突出起来,届时可能与海淀区有一拼。另外一个金融领域,还要进一步强化,比如引进国外的金融机构,让现有的金融业更强、更大,比如金融街进一步西扩,突出高精尖。

  四道难题待解

  古城北京,大国首都,核心地位不言自明。

  核心中的核心,则非西城莫属。这里是中南海所在地,同时也是北京建城、建都的肇始之地,文脉悠长。

  然而在生于西城长于西城,目前又主政西城的区委书记王宁看来,这个寸土寸金之地并不宜居。

  日前在接受京华时报等媒体集体采访时,王宁列举了两组数据:小康社会的人均居住面积标准是27平米,西城只有24平米,而且,这个24平米还不均衡,目前全区仍有10多万群众的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米,有的甚至只有5平米;另一个指标是绿地面积,全市人均绿地面积是5平米,西城只有3平米,全市排名倒数第一。

  作为首都北京的核心区,在西城这片面积只有5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种资源高度密集,同时也面临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公共资源不均衡、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北京所患“大城市病”的种种症状,在这里都有体现。

  王宁概括,目前西城有四道难题待解,其中第一道难题便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包括疏解动批这样的批发市场、疏解部分教育培训机构、疏解高耗能和劳动密集型的数据中心和后台;其次是棚户区改造;第三是环境建设,尤其是一些群众不满意的脏乱差卫生死角的改造;第四道难题,则是人口调控。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王宁介绍,西城区将紧紧围绕中央对北京的全新定位去调整发展思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我们将这一精神具体化为‘一个标准、两把尺子’,即国际一流的标准,和谐、宜居两把尺子。”

  在王宁看来,“和谐”这把尺子主要是软指标,如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宜居”则需参考一些硬指标,如前述的人均居住面积和绿地面积,“用这些指标来衡量,目前我们是不宜居的。”

  作为求解之道,一个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野下西城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重点课题正在紧张进行,西城区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该课题研究已到了中期阶段,成果还需评估。对于课题的具体内容,该人士讳莫如深。但有消息人士表示,产业疏解、人口调控、发展高精尖的经济结构、环境建设、名城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都是这个课题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又被归纳为“瘦身”和“健体”两个方面。

  【“瘦身”之产业疏解】

  “动批”外迁拉开疏解序幕

  关于西城“瘦身”,“动批”疏解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标志事件。

  41岁的温州人佟大伟(化名)在“动批”商圈是一名“大哥”级的人物,然而这位“大哥”最近有点烦。

  1992年,刚满18岁的佟大伟从温州下边一个小县城来到北京,跟着老乡在“动批”干起了服装生意。23年过去,他已从当年的毛头小贩成了今天的老板,在北京、广州等城市拥有多家服装店面,在杭州等地有合作的服装加工厂,雇着设计师设计服装。

  2002年,佟大伟在北京结婚成家,靠着自己的能力在动物园附近的高档小区买下两套三居室,之后生下一双儿女。如今女儿已经在附近的展览路小学读三年级了,明年儿子上小学,也准备就近借读。

  佟大伟的大本营在东鼎,这是“动批”商圈中最高大上的市场。他感受最深的是,自从去年“动批”疏解的消息出来后,市场的店面租金越来越便宜,原来一年租金80万的店面,如今三四十万就能租下来,有些小摊位甚至没有人干,也没人管,可以随便摆上衣服就叫卖。

  今年1月,相距不远的天皓成服装商品批发市场开始拆除,成为“动批”商圈第一个被整体关闭的市场。一个月前,“动批”一带很多悬挂多年的大型户外广告牌被摘除,这一系列信号让佟大伟有点慌:难道“动批”真的要成为历史?“像我这种拖家带口的,比较麻烦。虽然我在木樨园市场、在广州也有店面,可是我的两个孩子都在这边长大,就近读了西城区的小学,我不想轻易离开这个地方,更不想离开北京。”

  按照规划,“动批”商圈的服装批发业态今后将被服装设计、展览展示、电子商务等取代。佟大伟觉得,自己还是有机会的,批发做不成了,是不是可以在附近租个门脸去做高级成衣?他想在这里坚持下去,期待“动批”转型之后,能够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像佟大伟一样的观望者不在少数,同时也有不少商户已经动起来了,他们一批一批组织起来,集体出动去北京周边考察,河北天津的多个城市,先后出现在他们的考察名单中。

  实际上,“动批”外迁只是西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个缩影,自2013年底通恒万龙市场成为西城首个关停的商市场以来,民族大世界、四环市场、报国寺收藏市场、宫门口菜市场等一个个曾经响当当的名字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截至目前,西城已撤除各类商市场15个,腾退出的大面积空地,陆续建起一片片绿地、一个个临时停车场。

  西城目前仍有各类批发市场70多个。在7月13日召开的西城区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区委书记王宁明确了今明两年的疏解重点:今年完成“动批”20万平米和“天意”部分疏解任务,明年在继续疏解“动批”基础上,着手对“官批”、“万通”等批发市场进行腾退。

  据了解,目前“动批”共有摊位1万多个,经营面积30万平米,年内疏解20万平米,意味着大约三分之二的摊位将要被关闭。现有的“天意”市场包括东天意和西天意,消息人士透露,这两部分今年都要启动疏解,其中位于地安门大街的东天意将在年内关闭,位于阜成门外大街的西天意则需疏解3000多平米,大约几百个摊位。

  同时,为配合“撤市”,西城还启动了“七小”行业清理整治工程,包括小发廊、小旅店、小餐饮、小食杂、小建材等等,经过3个月的集中治理,查清有1451户无证无照“七小”主体,目前已取缔违法经营主体159户。

  【“瘦身”之棚户区改造】

  外迁居民仍享西城优质资源

  棚户区改造是区委书记王宁眼中的待解难题之一,同时也是西城实现“瘦身”“健体”的重要抓手。

  据测算,面积50.7平方公里的西城区建筑承载量只有5000万平米,但是目前西城区的建筑承载量已经达到5100万平米,早已突破这一指标的“天花板”。第二个被突破的则是人口的承载量。按照宜居的标准,城市核心区的人口应控制在每平方公里一万人左右,而西城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2.6万人,如果算上流动人口,每平方公里就是3万人,有些地区更多。

  人口高度密集,如何改善居住条件成了大问题。

  百万庄北里是西城区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多数楼房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其中还包括1969年修建地铁1号线时建造的多栋简易周转楼,“这些简易楼地基下沉,电线老旧,市政设施老化,楼内没有供暖设备,冬天居民只能靠煤炉取暖,存在安全隐患。而且没有独立卫生间,两家共用一个0.8平米的公厕,洗澡、如厕都非常不方便。”百万庄西社区党委书记胡静说,居民们在这里苦熬苦盼几十年,但因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他们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去年初,百万庄北里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成为北京市中心城区启动的首个棚改项目,住在百万庄北里、黄瓜园地区22栋简易楼里的1200多户居民的住房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年近七旬的苏卫国是百万庄北里的老居民,棚改之前,祖孙三代住房面积只有27平米。孩子成家后,他就和老伴到郊区租了一个40平米的小房子,每个月40%的退休金都要拿出来贴补房租。棚改征收启动签约那天,老苏早早地签了约,得到回龙观两套定向安置房,全家人闹心多年的住房问题彻底解决了。

  居民的支持成了棚改的最大动力,棚改征收开始仅仅一个月,就有70%的家庭签了搬迁协议。如今,这里的居民有的已经搬进宽敞舒适的安置房,有的在等待回迁。

  继百万庄北里之后,今年,西城区又启动了菜园街及枣林南里、光源里两个棚改项目,这两个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9.2万平方米,涉及居民总户数近5600户,均创下西城区历年之最。

  为了接纳从中心城区疏解出去的人口,从2014年开始,大兴、房山、顺义、通州和昌平等“环城五区”供应给东、西二城住房困难家庭的房源,累计已经超过10000套。此外,在市政府统一协调下,东、西二城还分别在通州、朝阳、昌平和房山集中建设了多个保障房项目。

  上月中旬,1192个西城家庭陆续拿到位于回龙观融泽嘉园二期的新房钥匙,在这里开始新生活。融泽嘉园是西城区和昌平区合作兴建的第一个保障房小区。项目共分两期建设,总建筑规模约156万平方米,总投资126.4亿元。为了让疏解居民享受到中心城优质的配套服务,目前已分别对接育翔小学、161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人民医院北院区也将于年内在此奠基动工。

  【“健体”之环境整治】

  从胡同入手破解“城市病”

  2014年2月,习近平考察北京并发表讲话,对北京的核心功能,做出明确的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坚持和强化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在“四中心”的建设思路被确定后,北京就城市总体规划开始了调整和修改,逐步疏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围绕着北京市的重新定位,作为城市核心区西城区的调整也日渐清晰,产业疏解、人口疏解、环境整治等各项改革全面启动。

  近年来,西城区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但是再完善还是有死角、有顽疾。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郭金龙指出,城市功能是否能得到有效发挥,不取决于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恰恰受制于某些“短板”。不管看到多少高楼大厦、名胜古迹,一个脏乱差的城中村就会损害首都的美好形象;不管上了多少项目,一条没人管理的臭水沟就会凸显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围绕解决城市发展“短板”和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环境整治,消除安全隐患,完善服务配套,提升城市品位,让广大民众切实感受到疏解与提升带来的好处,理解、支持、参与,共同做好疏解工作。

  北京老话讲“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现在很多胡同的“城市病”成为城市顽疾,亟待治理:乱停车现象严重,缺少公共绿地,环境秩序脏乱,治安存在隐患,低端业态扎堆。和普通的小区不同,胡同的公共空间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没办法建立起来一套现代化的物业管理模式,并且在社会治理方面,对在胡同管理的长效机制,投入的关注和精力也不够多。

  创新胡同管理如何实现?在西城区区委书记王宁的支持下,西四—这一北京市最大的平房文保区开始探索胡同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起平房区停车、绿化、保洁、治安“四位一体”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随后几年又不断创新,如今已经成为西城区乃至整个北京市胡同精细化管理的典范。

  【“健体”之名城保护】

  文保区修缮留住北京味儿

  北京市定位的“四中心”之一就是文化中心。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熔皇城、缙绅和市井、民俗文化于一炉,拥有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脉络和鲜明的现代文化特色。

  沿前门西侧的煤市街往南走上一百多米,就到了杨梅竹斜街。两年前,杨梅竹斜街全街路面打通整修完毕,曾经的泥泞土路,已被密密铺满的青条砖取代,整个街道随之变得豁亮许多。作为全市文保区建设试点,西城区没有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力求原汁原味地将这里修缮,保留了老住户,把老北京的人气儿、韵味儿留下来。

  在修缮中,历史记忆编入景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住民生活形态,历史文化得以保留;“内盒院”项目解决旧城房屋的保温、隔音、潮湿以及厕所等居住问题,民生问题得以改善……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西城区探索的远远不止杨梅竹斜街一项工程。为有效保护文保区,全面推进古都风貌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西城区文物保护工作坚持“解危、解放、解读”的“三解”方针,具体而言,“解危”工程是指对暂时不能腾退的文物建筑实施文物排险,改善设施条件,确保建筑安全和使用安全;“解读”工程将深入挖掘文物的丰富内涵,解读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解放”工程针对价值极高、存在安全隐患的文保单位,结合旧城人口疏解,加以腾退,形成保护和利用的新格局。

  此外,西城区还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通过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名城保护办公室和全市首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促进中心,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指导作用,对重点保护区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按照名城、名业、名人、名景的“四名”名城保护工作体系,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由物质形态的保护转向全方位的文化传承。

  西城区文委负责人表示,西城区对大栅栏地区的修缮保护思路其实也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变化、革新和认识的提高过程,比如最早的思路就是整体开发、大拆大建,慢慢演变成整条街的修缮保护,一直到现在的小规模、渐进式腾退改造,保留部分原住民,这个思想的演变,和首都改革发展的脚步是一致的。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古老的西城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谈到对西城区这样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未来的憧憬,王宁总结为10个字—“安全、安静、舒适、典雅、古朴”。

  王宁解释说,西城是核心区,要成为最安全的区域,同时,要让城市静下来,让核心区少一些喧闹、少一些浮躁,居住起来舒适,要处处有文明的行为,文明的新风,要体现典雅,而古朴则因为是首都的核心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以古朴来体现出西城的特色。王宁说,“这是想法也是远景,是我们自己定下来的目标”。

  本版采写京华时报记者文静本版图片京华时报记者陶冉

  京华时报制图谢瑶

news.sohu.com false 综合 https://epaper.jinghua.cn/html/2015-07/20/content_217326.htm report 8658 “动批”商圈内的东鼎购物中心,一些商户已经搬离。开栏语北京、天津、河北,自古便山水相连,文化一脉。如今,这片拥有着1.1亿人口,2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吸引着
(责任编辑:un657)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