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定军
实习记者 汪玄 北京报道
“青海在‘十三五’强调生态安全,超过了GDP(地区生产总值),生态放在第一位,因为青海是中华水塔。”11月25日,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王兰英,谈起该省“十三五”发展定位时说。
11月20日至21日,中共青海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
该会议指出,青海在“十三五”时期,在全面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要奋力建设“三区”就是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十二五”时期青海年均GDP目标还有12%,同时为了快速发展,青海还规划了钢铁、建材、冶金、煤化工等系列产业。而一些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青海更重要的是在环境保护,可以大力发展旅游等相关产业。
青海发展模式转变
此次青海省委全会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规划建议》称,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全面落实全国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禁止开发区严守管制原则,限制开发区严守控制原则,重点开发区严守开发原则,切实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教授陈文烈分析,这将改变青海的发展模式,过去依靠大量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出现改变,未来的发展将和生态环境保护联系起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青海2004年全社会投资为289.18亿元,当年GDP是466.1亿元。但是到了2014年,青海全社会投资为2861.21亿元,全年青海GDP为2301.12亿元。
而根据去年修编完成的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全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0%。
陕西社科院学术委主任张宝通认为,青海生态比较脆弱,又是“中华水塔”,保护生态放在第一位是很重要的。但是青海也有盐湖,因此青海需创新开发方法,采用循环经济的方式进行开发,“并不是说完全不开发”。
严控高污染、高能耗产业
规划建议对发展经济也提出了要求,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等。
规划建设指出,要全力推动绿色发展,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以绿色循环低碳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打造绿色青海。
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王兰英分析,“十三五”时期,青海可能会在考核方面有新的要求。比如对90%的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可以淡化GDP,但是可以强化绿色GDP方面的指标体系考核。
“对于传统的过去开发的领域,需要更多地强调保护环境的情况下开发。很多高污染的产业要加快退出。”她说。
青海主体功能区规划显示,青海的重点开发区,只是在西宁和柴达木地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左右。这些地区重点支持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产业,以及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 ,将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等产业。
陈文烈认为,青海总人口不到600万,未来不太可能实现经济迅猛增长。在“十三五”期间青海再大力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这些产业意义并不大。青海即使要发展旅游业,也需要保护生态环境。
陈文烈举例,青海的旅游景点之间往往路途遥远,而许多像三江源这样的景区也并不适宜修建酒店等设施,这就需要交通等基础设施尽快完善,用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青海规划的年均增速目标是12%,实际增速为10.8%左右。而根据测算,“十三五”时期,年均经济增速只要不到4%,即可实现2020年GDP总量比2010年翻番的全面小康要求。近年来,青海经济增速也在放慢,2015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为8.3%。
张宝通认为,青海不能照搬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青海仍需要工业化,要注意通过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方式来发展,很多传统的工业仍需要通过创新型的方式进行开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