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屠呦呦传》将首发:因染肺结核对药学产生兴趣

来源:法制晚报

  明天晚上,屠呦呦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取诺贝尔奖。当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传》也将首发。屠呦呦唯一的博士生王满元,受其嘱托参与了整本书的编写过程。法制晚报记者就本书的成书采访了王博士。

  那么这位“中国的居里夫人”是如何炼成的?她是在怎样的环境中长大?她躁动的青春时光如何挨过?是何种原由让她迷上了生药学?……让我们走进《屠呦呦传》,遇见一个原貌的她。

  成书原由最正宗最权威史实最丰富

  据王博士介绍,屠老师得奖后,各种报道都涌了出来,但因为屠老师的个人资料在媒体平台上公布的很少,所以这些报道大部分靠拼凑,就自然会出现,屠老师的父亲是中医这样不准确的信息。

  没得诺奖前,屠老师是专业领域里的名人,得了诺奖后,屠老师便成了公众眼中的名人,公众需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屠呦呦,于是就有了出这么一本书的构想。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王博士说,是同时期最正宗、最权威、史料最丰富的。如此说是有原因的,原来,书中有130余幅图片来自屠呦呦本人珍藏,所细述的其人生经历也是通过对她本人、家人、同事、同窗和学生等探访了解到的。

  屠呦呦很低调,是诺奖公布后,外界对其的评价。但出传记,应当是一件高调的事儿。对此,王博士说,他从2002年就一直跟随屠老师做研究,屠老师有那个时代人特有的气质,社会责任感比较重。既然她从幕后走到台前,那她就会承担起这个角色,公众有了解她的想法,她就会满足大家,但对于她来说,也许出一本传记更合适。

  王博士笑谈,屠老师得奖让公众认识了“呦呦”两字,让“疟疾”不再被写成“虐疾”,让大家记住了“青蒿素”不是“青篙素”,那这本传记,所具有的普教意义将更大。

  家庭环境“蒿草青青,报之春晖”原来早被预见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家院落里迎来一位“呦呦”啼哭的小婴儿,她是这家继3个儿子后终日所盼的“千金”。

  听着孩子的哭声,父亲屠濂规随口吟诵出《诗经》中著名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个世界上从此便有了一名唤作屠呦呦的女子。父亲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仗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未想到这句竟然冥冥中道出了屠呦呦与青蒿的一生不解之缘。

  父亲屠濂规接受的教育一直颇为西化,所以,对于子女也给予了与自身教育经历相似的安排。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从小就开始接受完整的教育。

  “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一个宁波小娘的样子”,这是老辈家乡人,对屠呦呦青葱岁月的印象。

  整个少年时代,屠呦呦一直生活在开明街——这片地处宁波中心城区的“莲桥第”区域,令屠呦呦从童年起,就浸染于旧时宁波最为精致、也最具江南气息的文化氛围中。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1941年,宁波沦陷,战火中屠呦呦随父母被迫迁入开明街26号的外婆家——姚宅,这所宅院由她的外公,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大厦大学教授的姚咏白兴建。屠呦呦在姚宅一直生活到1951年上大学。

  少年愿望药学家的原始起点源于染上肺结核

  1946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父亲是银行职员,平时喜好读书。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

  高中形象名校中默默无闻的爱好生物的女生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1948年2月,当屠呦呦以同等学力身份,进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时,学校从抗日战争的战火中走出还不到3年。

  这家以“忠信笃敬”为校训的中学,有着令人啧啧称奇的院士校友群体。迄今为止,这里已走出1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与南开中学、北京四中、汇文中学颇为相似。

  虽身在名校,高中阶段的屠呦呦,整体课业成绩并不算拔尖。当年,这位在效实中学的学号为A342的女生,高中学籍册和成绩单中清晰地列着——语文平均成绩71.25 分;英语平均成绩71.5分;数学平均成绩70分;生物平均成绩80.5分;化学平均成绩67.5分。

  生物成绩突出,源于屠呦呦对生物课的偏爱。每次生物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屠呦呦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老师开玩笑似地说:“如果其他同学都能像屠呦呦一样勤学好问,认真听讲,我即使再辛苦也开心!”

  屠呦呦自己说,“那时的我很文静、很低调。”同学陈效中回忆:“她很普通,衣服穿得也很朴素,不是特别引人注目,属于默默无闻型的。”

  选择专业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走出个学药的

  1950年3月,屠呦呦转学进入宁波中学读高三,这是她在宁波求学生涯的最后一年。

  屠呦呦就读于宁波中学时的班主任徐季子老师,曾给这名当时并不起眼的女学生写下鼓励的评语:“不要只贪念生活的宁静,应该有面对暴风雨的勇气。”

  1951年夏,已是高中毕业生的屠呦呦认定,自己的求学之路还将继续。考上大学,自然成为她的新目标。

  考前填报志愿时,素来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大笔一挥,给自己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尚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其中翘楚。但在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有个性。其实,高中时身患肺结核后被治愈的经历,已让少年屠呦呦对医学心向往之。为何要学药?则是因为她觉得,用药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按照规定,作为浙江考生,有志北上求学的屠呦呦,需要离开已生活20多年的老家宁波,前往省会杭州参加考试。3天时间里,尚未满21岁的屠呦呦在考点浙江大学校园里,完成了自己的高考征途。

  1951年夏末,屠呦呦接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在接受完高中教育后继续读大学,屠呦呦觉得自己很“幸运”。

  整理/陈隽情制图/刘江

  作者:《屠呦呦传》编写组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定价:39元

  《屠呦呦传》是第一部全面完整记录屠呦呦女士人生经历的传记,全书通过对她本人和家人、同事、同窗、学生等的探访,以及130余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为读者展现了一位杰出女科学家成长、学习和工作的独特经历。全书分“呦呦初鸣”、“向医而行”、“矢志寻蒿”、“中国神药”、“享誉世界”等6个部分,清晰披露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坚守科研寂寞、“久久寻蒿”,终于发现青蒿素的艰辛过程。

news.sohu.com true 法制晚报 https://news.sohu.com/20151209/n430498653.shtml report 3318 明天晚上,屠呦呦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取诺贝尔奖。当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传》也将首发。屠呦呦唯一的博士生王满元,受其嘱托参与了整本书的编写过程
(责任编辑:UN652) 原标题:《屠呦呦传》将首发:因染肺结核对药学产生兴趣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