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金立群:亚投行对国内企业走出去施行国际通则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金立群:亚投行对国内企业走出去施行国际通则
金立群:亚投行对国内企业走出去施行“国际通则”
导读

  金立群观察到,前一阵子,很多企业不惜代价和成本买了很多矿山和能源,而现在大宗商品下降,有的损失超过一半以上。

  “我们以前有这么一个想法,中国是制造大国,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需要原材料,最保险的办法是把人家的矿山给买了,把原材料市场的供给抓在自己手里。从大的方面来看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错误,问题是这样的投资策略,能不能在未来五年十年里面一直有效。”金立群指出,企业海外投资,战略和战术,缺一不可。

  见习记者 杨晓宴 慕丽洁 苏州报道

  12月1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简称“亚投行”)候选行长金立群在“中国(苏州)境外投资与服务”高峰论坛上表示,亚投行将挂牌开业,第一次理事会、董事会准备在明年1月召开。

  金立群表示,亚投行秉承“精干、廉洁和绿色”的核心理念。就外界对亚投行反腐力度的质疑,金立群举例称,因按照严格的招标、选标流程,在亚投行总部大楼设计评标中,作为使用方,亚投行仅有一票投票权,其投票的方案,最后甚至被否。

  而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金立群表示,亚投行对所有企业的标准一致,并着重提示了风险。其以开车作喻:“谁都可以开得很快,但是你开得很快并不是开得最稳,就像方程式(F1)一样,你开得最快,但要保证最终到达终点能够停稳,而不会翻车。”

  亚投行的中国企业国际通则

  自成立以来,亚投行曾受到过多项质疑:亚投行是否成为中国政府的政策工具?“一带一路”是否主要为实现中国自己一家的利益?是不是会成为世界银行的劲敌?会不会给亚洲其他多边机构带来挑战?

  对此,金立群在本次论坛上回答说,亚投行遵循的是现有的、各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公司治理框架进行管理的,是在董事会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下进行运作和工作的,这就排除了亚投行成为中国政府政策工具的可能性。

  “就‘一带一路’而言,这一政策确实是中国政府提出来的,但如果没有‘一带一路’所有国家的积极响应,中国将孤掌难鸣,毕竟你开发的很多项目是在其他国家的国土上,如果中国政府不是为了多赢、双赢,不是为了沿途国家的福祉,怎么可能得到这么大响应?所以,说‘一带一路’只是中国政府的意图,这一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金立群说。

  金立群说,亚投行并不会对世行或亚洲其他多边机构带来挑战,因为今天亚洲的需求,已经比几十年前大大增加了。而在今后十年的建设中,整个亚洲地区所需的资金至少为10万亿美元,亚投行1000亿美元的资金并不可能完全解决亚洲的投资需求。

  “太平洋、大西洋浩浩荡荡,完全容得下一个新的机构。”金立群说。亚投行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时的确会创造无限商机,但并不是为中国企业专门成立的银行,任何一项工程都是经过国际招标,没有给中国任何企业特殊待遇。

  比如,在亚投行总部大楼设计评标中,4家外国公司和3家中国公司,拿出最终3个方案来评选。作为使用方,亚投行仅有一票投票权,其投票的方案,最后被否认。

  “有人问我,你们的房子,你们的办公楼,怎么你的方案被否定了?我说不对,我做一任(行长),我不能代表今后100年、200年以后行长的意愿。再说,用户方的需求已经介绍清楚,他们(前述公司)做出来的方案,经过建筑专家的认定,他们认为好的,他们否定你的,难道没有道理吗?”

  “亚投行有两个特点是现有的很多机构所不具备的:第一,国际竞争性招标,任何一个企业,不管它的国家是不是亚投行的成员,都可公开竞标,按照程序操办;第二,亚投行工作人员将在全球进行招聘,不看护照,只看能力、职业操守、美誉、忠诚等。”他说。

  金立群特别强调,亚投行不仅欢迎在国际投标方面表现不错的国企,也欢迎民营企业参加投标。他同时强调,企业在走出去时最好淡化国企、民企的概念,转为强调“中国企业”的统一概念。

  为何要减少对大宗商品的投资依赖

  亚投行设立,意味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加便利?

  正如上文所述,金立群回答,对,又不对。

  金立群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应不断了解国家总体上的政策、规章制度,而国家监管则要有利于在新的形势下帮助企业走出去;同时,企业还要认真了解国际经济动态、地缘政治走势,特别是所关注行业的发展情况。既要有战略,也要有策略。

  金立群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走出去,有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国家总体上的政策、规章制度,监管要有利于在新的形势下帮助企业走出去。第二,企业自身要认真了解国际经济动态,地缘政治的走势,特别是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情况。

  金立群观察到,前一阵子,很多企业不惜代价和成本买了很多矿山和能源,而现在大宗商品下降,有的损失超过一半以上。

  “我们以前有这么一个想法,中国是制造大国,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需要原材料,最保险的办法是把人家的矿山给买了,把原材料市场的供给抓在自己手里。从大的方面来看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错误,问题是这样的投资策略,能不能在未来五年十年里面一直有效。”金立群指出,企业海外投资,战略和战术,缺一不可。

  金立群分析称,现在发达国家很少去争夺上游的资源,因为他们在下游利用科技技术,通过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了经济利润。不可否认,由于中国现阶段还处于制造业中低阶段,不可能不重视对初级产品、能源及其他大宗产品的需求,但下一阶段,国内企业一定要逐步减少对初级材料大宗商品的依赖,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生产出不可替代的产品。

new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5-12/16/content_27725.htm report 2805 导读金立群观察到,前一阵子,很多企业不惜代价和成本买了很多矿山和能源,而现在大宗商品下降,有的损失超过一半以上。“我们以前有这么一个想法,中国是制造大国,制造业
(责任编辑:un659)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