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 2004年曾空缺一次

来源:综合 作者:法制晚报
原标题: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 2004年曾空缺一次
法制晚报讯(记者 李洪鹏 )今天上午,2015国家科技奖揭晓,被称作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再次空缺。该奖上次空缺是在2004年。截至2015年,共有25位科学家获该奖,其中包括袁隆平等公众耳熟能详的科学家。此外,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法制晚报讯(记者 李洪鹏 )今天上午,2015国家科技奖揭晓,被称作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再次空缺。该奖上次空缺是在2004年。截至2015年,共有25位科学家获该奖,其中包括袁隆平等公众耳熟能详的科学家。此外,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最高科技奖再度空缺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八条规定,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两类科技工作者条件包括,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是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条例》规定,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的人数不超过2名。

  自2000年至2014年,共有25位科学家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包括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叶笃正、吴孟超、吴征镒、闵恩泽、谢家麟等。其中,2002年度、2006年度和2014年度,都只有1位科学家获得最高科技奖;2004年度,最高科技奖首次空缺。

  而今天上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而遗憾的是,“成色”最高的国家最高科技奖今年却再度空缺。

  自然科学一等奖迎来最年轻得主

  在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国家最高奖,当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能获得此奖的研究必须满足一系列苛刻的评选规则。秉承“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的高标准,一等奖自2000年以来的空缺次数就多达9次。

  而今年自然科学一等奖授给了中国科大潘建伟院士领衔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

  作为该项目第一完成人,潘建伟因45岁的年龄优势,刷新了2006年支志明49岁获该奖的年龄纪录。此前,华罗庚、钱学森等曾获该奖。

  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获特等奖

  今天上午,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对于为何获奖,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京沪铁路全长1318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历程最长的高速铁路,面临着世界长大距离高速铁路持续高速运行的重大科学问题,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史无前例。

  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经过近20年的科研攻关,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各方面科研力量,构建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和航天工程一样,京沪高速铁路工程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分为土木建设、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动车组、运输指挥、养护维修六大分系统。

  此前,在2014年,京沪高铁还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组委会认为京沪高速铁路创新了设计理念、建设技术和管理体制,形成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创新模式,完善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标准体系。

  释疑 最高科技奖为何空缺? 评审负责人:“宁缺毋滥”

  “对此我们只能表示遗憾。”据负责评审具体事宜的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介绍,“我们是严格按照评选程序来的。”

  据介绍,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制不同,国家最高科技奖采取的是推荐制,有推荐资格的单位和个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经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的其他单位和科学技术专家。

  据该负责人介绍,有资格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机构和专家共有130多个。通过上述渠道推荐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候选人共有9名,第一轮评审从中选出3名候选人;在第二轮评审中,3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均未过半,其中有的就差“一两票”。

  “国家科技奖一直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最高科技奖更是如此,不能降格以求。”该负责人介绍,最高评审委员会的专家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这3位候选人虽然都很优秀,但距离最高奖还有一定差距。

  一位参与评审的专家表示,今后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可能会成为常态。

  屠呦呦怎么未获奖? 评审负责人: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

  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为何未能获评国家最高科技奖?

  “我们只能说,我们是严格按照评选程序办事。”据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透露,在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

  据了解,国家科技奖的评审都有严格的流程和时间节点。其评审工作流程为:推荐形式审查受理(奖励办)初评(通用项目从4万多名评审专家中随机遴选专家网络评审或审读、评审组会议初评)评审(各评审委员会)审定(奖励委员会)审核(科技部)审批(国务院)颁奖(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解读 大奖的评审是一个认真、谨慎、复杂的过程

  今天上午,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要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其要求很高。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要求科学家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卓越建树,并且其成就得到国际公认;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方面,则要求科学家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所以大奖的评审是一个认真、谨慎、复杂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宁缺毋滥”。

  此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两院院士王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最高奖评审中,有的项目本身非常出色,成就国际公认,这一项目凝聚了多位科学家的智慧和贡献,但大奖是个人性的奖项,候选人在这一成果中的代表性必须要得到大多数评审专家的认可,如2003年度王永志院士得到大奖,是由于他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研制中的贡献得到公认,但在牛胰岛素合成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好几位,让谁来得大奖就很难取得共识。

  王越还表示,在进行科技奖励的同时,同样要注意不能在科学上以成败论英雄,对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不能急功近利,科学研究要有宽容的环境,要允许失败。培养一个学派、解决一个科学难题,更是要几代人的努力。

  2015国家科技奖获奖情况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

  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67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人

  潘建伟的故事

  上个月11日,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评选的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家潘建伟和陆朝阳因首次实现同时传送一个基本粒子(光子)的两个内秉属性的工作入选,并位列榜首。据悉,这是在中国本土完成的工作第一次获此殊荣。

  17岁的少年有一个物理梦

  17岁的潘建伟有一个物理梦。1987年,潘建伟参加高考。原本有机会被保送到浙江大学等高校读经济管理类热门专业的潘建伟,选择了中国科技大学的近代物理系。

  很快,量子力学让他着了迷。1996年,在中国科大获得理论物理硕士学位后,潘建伟来到了量子力学的研究重镇奥地利,投入茵斯布鲁克大学教授蔡林格门下攻读博士学位,此时的蔡林格正处于学术活跃期。

  当时,蔡林格正在组织量子信息实验研究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而潘建伟并不知情。此时他脑子里正在酝酿着一个实验设想。一个月后,他向实验组报告他的实验方案,这才了解到这一方案正是量子态隐形传输,也恰是国际合作项目的实验内容。于是,潘建伟请求加入实验,蔡林格教授也在认真考虑后接受了这一请求。

  1997年,一篇题为《实验量子态隐形传输》的研究论文在《自然》杂志发表,该成果被公认为是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之一。

  “以这个工作为起点,量子信息实验研究此后进入热门状态。”潘建伟说。

  不到十年 在量子领域发展成世界劲旅

  出国,其实并非潘建伟的初衷。也正因此,回国成了必然。

  1999年,潘建伟获得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潘建伟回到中国科大工作。

  但是,当时国内的研究水平和人才储备都很薄弱。“必须与国际上的先进小组保持密切的联系。”潘建伟说。

  于是,潘建伟一边在中国科大组织科研队伍、开展实验室建设,一边继续在维也纳大学从事多光子纠缠方面的合作研究。

  其间,他还以玛丽居里讲席教授的身份到德国海德堡大学从事量子存储的合作研究。“海德堡大学的冷原子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们必须把别人的看家本领学到手。”潘建伟回忆说。

  几年下来,潘建伟的团队在冷原子量子存储方面形成了丰富的人才和技术积累,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首次实现光子比特与原子比特间的量子隐形传态;首次将单次激发量子存储的寿命延长至毫秒量级,将以前的结果提高两个数量级;首次实现纠缠光子的量子存储;实现国际上综合性能最优的长寿命、高读出效率的量子存储……

  2008年10月,潘建伟和他在德国的团队整体回国。“搬家的清单足足列了120页,大到激光器,小到12毫米的镜片,全部搬回来了。”

  “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这是英国《自然》杂志对潘建伟团队研究成果的评价。

  2012年底,潘建伟团队的量子通信装备在北京投入常态运行,为十八大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在发改委支持下,千公里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京沪干线”项目也正在积极建设,将于2016年前后建成连接北京、上海的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推动量子通信技术在国防、政务、金融等领域的应用。

  与此同时,潘建伟团队正在牵头实施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实现高速星地量子通信并连接地面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初步构建我国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

  北京落点 捧得两项国家特等奖

  法制晚报讯(记者 耿学清)今天上午,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北京主持完成的7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7项,占国家奖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30.5%,连续四年超三成。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衡量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记者从北京市科委获悉,本年度产生的2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花落北京。

  其中,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单位完成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世界上一次建成标准最高、线路最长的高速铁路。设计建造方案中工务工程、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动车组、运营调度、客运服务等“六大系统”全是自主研发完成。开通后,实现了持续高速度、高密度、高安全性运行,运营4年间运送旅客达3.3亿人,每年释放既有铁路货运能力5500万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果自主研发了大量专用设备,创造出多项“世界之最”,如世界最大的多溢流板式精馏塔、世界最大的单炉膛芳烃加热炉、世界领先大直径薄饼型精密流体分布器等,并同时形成了配套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成果的成功运行标志着中国石化成为继美国、法国公司外,全球第三家拥有芳烃成套生产技术的专利商和工程EPC承包商。

  本版文(除署名外)/记者 李洪鹏 部分综合《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

news.sohu.com false 综合 https://dzb.fawan.com/html/2016-01/08/content_590283.htm report 5659 法制晚报讯(记者李洪鹏)今天上午,2015国家科技奖揭晓,被称作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再次空缺。该奖上次空缺是在2004年。截至2015年,共有25
(责任编辑:郝龙 UN654)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