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媒体:为何屠呦呦未能角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原标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空缺背后的 “含金量”逻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空缺背后的 “含金量”逻辑

  马晓华 阎彦 章轲

  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共授奖295项成果和7位外籍科技专家,备受关注的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国家科学技术奖对于中国的科学界来讲,无疑是最高的奖项,如此众多的奖项也将最终推动中国科技界的进步。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度“空缺”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国务院设立了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分别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其中,设立于2000年的最高科学技术奖最受外界关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而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

  但遗憾的是,该奖项在2015年出现了空缺。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这并不是该奖项第一次出现空缺。同样的情况在2004年曾经出现过一次。

  “国家科技奖一直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最高科技奖更是如此,不能降格以求。”对于2015年为何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作出了这样的回应。

  其他年度中,每年都会有1~2位两院院士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而且获奖人的研究领域分布广泛,包括大气物理、石油炼化、植物学、稀土资源、数学、航空航天、材料学和建筑学等。

  其中,医学是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最为集中的领域,10年中总计有4位获奖者。包括2005年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吴孟超院士,2006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李振声院士,2008年的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忠诚院士和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院士。

  2008年以后,更多的来自实业领域的科学家获奖,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向一些仍然健在的、为新中国科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幕后英雄们致敬。

  例如,2013年得主——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程开甲院士曾为我国原子弹、氢弹以及30多次核试验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因为工作需要,参加核武器研究试验的20多年里,程开甲尽管在学术研究上创新不辍,但始终隐姓埋名,没发表过公开论文。

  荣获2014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于敏院士,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核物理学家。被誉为“氢弹之父”的他同样曾隐姓埋名30年,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公开。由于保密的原因,这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连他的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与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同样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

  根据记者统计,从2005年~2015年,10年中有6年没有颁发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从2005年~2015年,10年中共有2年没有颁发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激励“实业报国”

  但是作为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与前两者有着不同,它每年都在激励科学界和企业界为实业报国作出努力。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个奖级。其中,特等奖奖励对象多为外界耳熟能详的重大项目或重大工程。

  2005~2015年,共有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殊荣,包括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科学、工程项目。例如2008年获奖的青藏铁路工程、2013年获奖的杂交水稻技术和2015年获奖的京沪高铁项目。

  事实上,作为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获奖项目的背后不仅有着科研团队艰苦卓绝的努力,项目本身更是兼具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效益。

  以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为例,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资源量高达230亿~300亿吨,是我国油气供给重要的战略接替区。但由于我国没有深水钻井平台,项目启动时我国尚无法在南海深水区实施钻探作业,南海巨量的深水油气资源无法得到开发及利用。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的开发,实现了我国深水大型工程高端装备零的突破,带动了海洋工程、船舶、机电制造业等行业的产业升级,建立起我国深海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及配套技术研发基地,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之后第三个具备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调试、使用一体化综合能力的国家。

  相比特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覆盖范围则更为广泛。

  据记者统计,从2005年至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共计颁发给123个科研项目,平均每年12个,最低7个获奖项目(2015年),最高14个项目(2014年)。

  从获奖项目的行业分布来看,获奖项目主要集中于农业、医学、石油石化、电力、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其中农业,包括兽医、林业项目共计12个;石油石化项目共计17个(其中,中石油作为推荐单位的项目有7个,中石化作为推荐单位的项目有5个);医学项目共有18个(其中超过11个项目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下属各医院为主办单位);电力、电机、电网等项目共11个;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获奖项目共17个(其中铁路项目6个)。

  除以上热门领域之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多分散在纺织、钢铁、汽车、航空航天、水利、通讯、机械等领域。

  记者注意到,近两年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医学类的获奖项目明显增加,从2013年至2015年,在34个获奖项目中,总计有8个为医学领域项目。这些医学项目或许并不出名,但却与民生息息相关,其科研成果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不容小觑。

  比如,在2015年的获奖项目中,由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开发研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看似难懂,实则是曾被卫生部部长陈竺称为“堪比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的重要突破。

  浙江余杭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曾表示,与传统的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不同,靶向抗癌药能够在不损坏人体健康细胞的前提下,直接和癌变细胞结合并销毁它们。

  2002年归国创业的丁列明及其团队用10年研发而成的盐酸埃克替尼(又名凯美纳),是专门用于治疗肺癌的靶向抗癌药。

  再如,在2014年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中,“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使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在经济效益上重获新生。

  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课题组率先提出了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策略,从解决中成药品种个性化难题起步,聚焦于突破中成药二次开发共性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推广实施中药二次开发战略,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提高了中药行业集中度,过亿元中药品种增长了3倍,年累计销售额达1200亿元。

  从获奖者的来源来看,高校仍然具有最深厚的科研土壤。

  “高校在全国授奖项目中继续保持高比例,说明高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提升,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周静表示。

  数量逐年下降,含金量上升

  记者注意到,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了295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较2014年减少了23项。而这三类奖项,在受理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总数时已经开始减少,较2011年减少21%。进步奖减少近100项,减幅近35%。

  “从这3个类别的奖项看,目前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和趋势,但是最明显的变化是数量的减少,过去存在三等奖、四等奖,现在这些奖项都取消了。”复旦大学教授陈良尧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与以往不同,今年针对社会反映的“经济效益虚高”、“应用情况不实”等可能存在的问题,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首次组织开展对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应用情况真实性的核查试点。从初评通过为特等奖、一等奖的项目中随机抽选项目,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核查。

  从今年获奖的情况看,一批“见金见银”的项目被新机制抽选了出来,而且有望形成世界级的影响力。

  量子通信有望在10至15年之后成为继电子和光电子之后的新一代通信技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及其团队,在广域量子通信和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为我国在新兴的量子信息产业抢占先机、成为领跑者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以上述研究为基础,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于今年6月前发射,这有望使中国先于欧美拥有量子通信覆盖全球的能力。

  由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旗下中节能晶和照明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硅衬底高光效氮化镓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也有望突破外国技术的长期封锁。

  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存在3条LED技术路线,分别是蓝宝石衬底、碳化硅衬底和硅衬底LED技术路线。其中,前两条技术路线分别是以日本和美国为主发展起来的,蓝宝石衬底技术的三位主要发明人获得了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碳化硅衬底LED技术的发明人获得了2003年美国总统技术发明奖。

  此次硅衬底LED项目脱颖而出,成为2015年度中国唯一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国家层面对该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高度肯定。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硅衬底LED产业化,近3年直接经济效益11亿元,产品成功应用于路灯、手电、矿灯、彩屏、家电数码等领域,用户分布于中、日、美、韩等国家。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项目组自主研制了57类126个品种激光焊接、切割系列装备,并实现了产业化。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项目,首创了最不利设计地震动及双规准设计谱等理论和方法,以及全概率、多目标的设防理论与技术,攻克了世界性难题。

  另一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找油气禁区,指导发现了三个地质储量10亿吨级大油区和一个3.5万亿立方米大气区,建成了“西部大庆”。

  为何屠呦呦未能角逐奖项?

  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为何没能进入国家科技最高奖的角逐?此中原因可能同该奖项的评奖机制有关。

  业内人士透露,国家科技奖一直都具有严格的申报、审批流程。其评审工作流程为:推荐→形式审查受理(奖励办)→初评(通用项目从4万多名评审专家中随机遴选专家网络评审或审读、评审组会议初评)→评审(各评审委员会)→审定(奖励委员会)→审核(科技部)→审批(国务院)→颁奖(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而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从国家科技奖的程序来看,她的科研成果已经错过了被推荐的时间,而在推荐时,她获诺贝尔奖的消息还没有出现,她没有被推荐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理所当然。

  “屠呦呦先生发明的青蒿素为保护人类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她获得诺奖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但是最高科技奖有自己的法定程序——如果没有人推荐她,我们也没有办法。”一位参与评审的专家表示,今后最高科技奖的“空缺”可能会成为常态。

  在陈良尧看来,这些在国家科技奖的推荐中,首先是在省、部委曾经获过奖的项目才有可能被推荐。但是在评选的过程中,时间还是比较紧迫,应该有更充分的时间对推荐项目进行考察。

  博雅控股集团董事长许晓椿最为推崇的还是国际上科学界评奖的方式——对于很多科学家来讲,奖项送到头上才知道自己获奖。而在中国,可能还需要自己亲自参与申报。机制的不同,也会造就不同的效果。

  许晓椿表示,国家科技奖是科学界的盛事,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力能力的展现,众多科技发明奖和技术进步奖,到底多少运用在产业中,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市场上仍充斥着国外品牌的数码相机,仍然希望看到更多获奖的产品更好地造福百姓。

news.sohu.com true 第一财经日报 https://news.sohu.com/20160115/n434571927.shtml report 5365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背后的“含金量”逻辑马晓华阎彦章轲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共授奖295项成果和7位外籍科技专家,备受关注的最高科学技术奖
(责任编辑:李辉 UN659)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