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调 > 民调资讯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受访上海农民工最担心子女教育问题 过半希望留下来

来源:综合
资料图 

  陌生的城市里,如何寻找到归属感?对于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在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未知的未来面前,小小的一枚手机里寄托了他们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亲友之情的期盼,成为不少人融入城市的首选工具。但是,发达的网络似乎尚无法帮助他们融入这个城市,本报记者走访了街头的2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调查发现,虽然手机的普及率较高,但他们中大部分人依然把手机看成通讯交流的工具,对于通过手机获取信息这点不少人依然存在障碍。对于他们来说,当下的工资、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话题。

  不知去哪找信息 平时关注养生烧菜

  46%受访者最需要生活类服务

  根据市总工会微信号申工社日前针对千名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显示,农民工最看重的服务分别是生活类服务(46%)、法律援助类服务(29%)以及娱乐类服务(23%)。虽然网络发达,但很多受访者却表示,不知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服务或信息。从到哪里找工作,到如何办理各种手续,都让他们颇感为难。

  记者见到小乔是在松江区一家职业介绍所门外,他一边看着贴在窗外的招聘信息、一边不时看看手机。实际上,还拖着行李箱的小乔来到上海的时间可以用小时来计算,“我这不是刚从南站出来吗,想看看有没有合适自己的工作,所以就来看了。”今年26岁的小乔来自安徽,平时偶尔用手机看看新闻,但是更多的还是用手机联系别人。“也就是稍微看看,不过其实看了也就忘了。”初来上海的他,显得还是有一些紧张,几次想去中介问问还是下不了决心。“那来上海前有查过一些相关的信息吗,比如想去哪里工作、相应的政策这些内容?”面对着记者的提问,小乔有些无奈,“其实我也不知道去哪里关注我想要的信息,那些政策之类的我也不了解,我就希望招聘的企业能够多给点实际的好处,好好发工资,别整一些没用的东西。”

  在职介所一旁的超市里,今年已经34岁的李芳正在微信上与老同学聊天,她的女儿也在一旁玩耍。来上海已经十余年的她在这家不大的超市里打工,平时爱关注一些养生、烧菜类的信息,而对于一些诸如落户政策等信息,她并不是很上心,“我也就偶尔搜搜看,留下的条件太难了,所以也就不关注了,将来孩子再大点想回广西老家。”李芳告诉记者,也正因为此,她总是喜欢在微信里和老同学聊天,“看看他们最近的情况,也可以为我自己回去做做准备,不至于回去了一个熟人都没有。”

  与小乔、李芳相比,来上海已经3年的吴西显得“老练”多了。虽然已经有3年多的工作经历,今年24岁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90”后,摆弄起手机来可以说是驾轻就熟。“手机里的各种信息我都一清二楚,平时看看新闻,聊聊天比较多。”吴西告诉记者,当问起何类信息他最关注时,他熟练地点开微信,给记者看了几个公众号,“像这几个都是我们行业里的一些咨询,比如哪里招人啊这一类,虽然我的不少老乡还是有顾忌,但其实只要找对了渠道,还是能看不到不少信息的。”

  社交软件加重自卑感

  受限交友圈,说“爱”不容易

  对于刚来上海的农民工们来说,生存往往是第一需求,而对一些已经在这里打拼了一段时间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找对象是他们留在这个城市的动力,也是最大阻力。曾经有一句戏言“忙打工就不能抱着你,抱着你就无法赚钱养你”道出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在恋爱交友时的苦恼。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类交友平台的兴起让这一问题更加突显,专注于蓝领、外来务工人员的交友软件不仅没有切实解决他们的需求,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自卑。

  来自湖南的赵军已在外打工三年多,提到刚刚结束不久的春节,他还是有些尴尬。“在外打工赚了些钱,本想高高兴兴回家,结果爸妈看到和我差不多大的人都结婚了,每次回家都催得很紧,弄得我回了家也高兴不起来。”今年已经27岁的他由于吃苦耐劳,赚的钱相对也多一些,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让他没有时间去找对象。“和我同龄的不少人要么结婚要么有了对象,现在每次回家父母总是念叨着这件事,让我压力挺大的。”而在记者的走访调查中,找对象成为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的一大“心病”,没时间、交际圈过窄以及自卑心理成为他们交友和恋爱失败的主要原因。赵军告诉记者,平时每天都在厂里工作,能接触到的人本身就很少,周末更是只想在宿舍里好好休息,“身边都没几个女的,怎么找对象?”谈到此事,赵军也有一些无奈。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对于农民工来说,交友圈缺乏宽度与他们的心态也有一定的关系,经济收入有限、社会地位不高等因素都导致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因而不愿意去和外面接触,久而久之只能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不仅如此,由于工作的流动性大,双方往往分居两地,聚少离多,这让不少即使有对象的外来务工人员也面临着闪婚、离婚等情感问题。“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几次面,感情怎么维持”成为这一问题的主要导火索。

  也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凸显,如今层出不穷的社交软件将目标瞄准了这一群体。尤其是当下中国有着2.74亿农民工,加上打工群体则达到了4亿多,这一曾经被忽视的群体成为不少创业公司眼中的“香饽饽”,纷纷推出蓝领社交app企图分一杯羹,然而实际情况呢?赵军告诉记者,他的手机里并没有类似的软件,他坦言“装过,但是用不来就删了。”而像赵军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在记者的调查中,使用蓝领招聘或蓝领交友软件的人十分少,谈及原因,不会用和不能满足需求成为主要原因。而且,在一些工人交友平台上,女性通过当所谓的约会体验师获得兼职工资,而对于工友们来说,这一场安排好的约会更像是一场约定好的演出。

  陌生的城市里,如何寻找到归属感?对于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在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未知的未来面前,小小的一枚手机里寄托了他们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亲友之情的期盼,成为不少人融入城市的首选工具。但是,发达的网络似乎尚无法帮助他们融入这个城市,本报记者走访了街头的2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调查发现,虽然手机的普及率较高,但他们中大部分人依然把手机看成通讯交流的工具,对于通过手机获取信息这点不少人依然存在障碍。对于他们来说,当下的工资、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话题。

  最担心子女教育问题等现实困难

  57%受访者希望将来留在上海

  很多外来务工者对于自己的未来是清晰而又模糊的,在本报联合市总工会微信号的调查中,在异地拼搏的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分别是子女的教育问题(43%)、工资问题(33%)以及养老问题(20%)。

  关于对于未来的规划,有5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希望留在上海,有17%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回到老家,另有部分表示不清楚。而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虽然对于未来的大方向上他们有着一定的目标,但是在谈到具体的步骤时,不少人对此都只有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当他们心中的理想受到现实冲击的时候,他们也不断在留在城市和回到家乡的选择之间摇摆。

  老家在安徽的刘安生已经来到上海2年,现在从事的是快递派送工作。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饭店里吃饭,当问到对于未来的规划时,他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在城市立足。但是当聊到具体有何打算的时候,他显得有一些局促,“现在还没有想好,对这方面的信息我关注的也不多,就希望能够先好好工作攒点钱下来。”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比起自身的养老问题,外来务工人员更关注眼前的实际,这一点也得到了一位正在职介所招聘的HR的证实。他表示,很多来面试的外来务工人员往往更关注的是工资和生活条件等生存问题,对于交金、户口等问题并不关心,“他们更多关注工资有多少、能不能包吃包住,往往问交金的都是本地非农户的打工者,因为这涉及他们未来的养老问题,而很多外地来的打工者,可能做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会选择回老家。”48岁的时阿姨也许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来自江苏兴化的她来上海已经8年,今年她刚刚辞去原本待遇不错的酒店客房工作,转而去了一家工作时间更加稳定的工厂工作。“本来我老公工作时间就比较长,今年小孩又要高考,所以我就想找一个加班少点的工作好有时间照顾他。”如今租在西苑广场的时阿姨,却并没有留在上海的打算,“留在这里成本太高了,老家的房子已经盖好了,等到以后小孩结婚肯定就回去了。”

news.sohu.com true 综合 https://news.sohu.com/20160309/n439865102.shtml report 3959 资料图 陌生的城市里,如何寻找到归属感?对于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在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未知的未来面前,小小的一枚手机里寄托了他们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亲友之
(责任编辑:徐志文 UN643)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