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新闻 > 大国工匠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让“大国工匠”成为技术强国生力军

来源:金羊网
  • 手机看新闻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时代呼唤我国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普通劳动者和一线生产工人,运用基本工具和工艺的技能和创造……”10月12日至16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加工中心操作工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决赛在北京举行。决赛开幕式上,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职工技术协会理事长李世明在致辞中的一番话,不仅道出了一线生产工人在制造行业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了国家对专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那么,对于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发展期,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中国,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高端技术工人?如何才能搭建平台,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要从哪些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才能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大赛组委会委员粟斌。

  2025,我们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

  “现在我们打开电视机,看到的是各种选秀节目;打开收音机,听到的是股票市场又如何如何了。虽然这些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要想使国家真正繁荣、强大,还是要靠我们的重型制造业、航天等高精尖技术。而这些技术要如何实现?那就需要大批有知识,有志向、有职业素养的劳动者。”在说起创造了无数财富的劳动者,尤其是一线制造业职工时,粟斌的言语中总是充满了敬意。

  然而,正是这些让粟斌敬佩的劳动者,同样也让他担忧:因为中国虽然是一个劳动力大国,却不是一个技术工人强国;虽然是一个工业大国,却不是工业强国。他告诉记者,德国作为典型的工业化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就已经达到了35%以上,而我们国家现在技术工人的数量,也仅仅相当于德国80年代初的水平。“这种基础就决定了当前我国制造业在转型中的巨大压力。因为缺少优秀的技术工人,我们并没有能把技术、工艺、产品真正产业化。”粟斌说,这种生产水平过低的情况,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当前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

  “我们需要的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生力军;是视野宽广、技术扎实的好技工!”粟斌说,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技术工人的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这一点也体现在了职工技能大赛比赛工种的选择上。“比如这次大赛就重点围绕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设置了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焊工、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动画绘制员5个工种,这其中有4个都属于‘互联网+’范畴或与之密切相关。”

  粟斌介绍,像刚刚结束的加工中心操作工比赛,选手操控的数控机床是加工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国防装备关键零部件的必备设备。而和传统机床相比,操作多轴联动、高速、高精度、智能化、网络化的数控机床是高技能人才才能具备的能力。“只有拥有基础扎实的制造能力,才可以生产出先进的装备产品,实现高价值产品的生产。”在粟斌看来,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工人已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让“非公”企业工人成为技工大国建设者

  近年来,无论是国务院《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还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的提出,都不约而同地将创新的主体指向了企业,指向了企业中的技能人才。“作为创新的生力军,这些技能人才不能只是一些高学历的,也不能仅仅存在于国企、大企业,而是应该涉及各个学历层次,应该在广大非公企业中全面开花。”粟斌告诉记者,现在青年职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而且有60%以上在非公企业工作;而新增就业中,更是有90%以上的工人选择就职非公企业。因此,如何提高农民工和非公企业职工的素质,让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职业技能,就显得更加有意义。

  为了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和非公企业职工主动学习技术,这次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也做了有益尝试。比如,大赛通知明确要求各代表队中应有非公企业职工,在计算团体成绩时,有非公企业职工选手的按3名选手分数之和计算,没有的按2名最好成绩选手分数之和计算。同时,将“有非公企业职工参加各个工种决赛”作为优秀组织奖必要条件。有了这样的鼓励政策,此次参加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两个工种决赛的非公企业职工选手达到了60名,占参赛选手的35.29%,农民工则有19人,占参赛选手的11.18%。

  “我们这次装调维修这个工种,第一名就是一名农民工,除此之外,获奖人员中也有很多我们非公企业的员工。”说起农民工和非公企业职工能在这次大赛中取得如此成绩,粟斌也颇为感慨。“非公企业的职工能来参加我们的比赛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首先要感谢他们所在企业的老板,他们有这样的认识,愿意把他们推荐出来。作为非公企业的职工,他们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有限,受到的培训往往也不如国企职工,所以我们就更应该为他们搭建学习技术的平台。有时候比赛并不是目的,通过竞技促进加工制造先进理念在一线操作工中的学习和普及才是最重要的。”

  粟斌介绍说,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已经走到了一个转型发展的瓶颈,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开始认识到:如果没有一支技术技能过硬的队伍,企业恐怕连核心竞争力都无法保证,最后的结局就只能是走向消亡。“在这样的背景下,仅仅依靠拿来主义已经行不通了。以前我们很多非公企业发展靠挖国企的技术工人来提高自身水平,但现在国企也开始重视技术工人队伍了。这些人的待遇提升后,非公企业已经无人可挖。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倒逼非公企业重视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竞争环境。”让粟斌欣慰的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现在很多非公企业开始意识到比赛是一种很好的激励职工学技术、增本领的方法和载体,因此也非常支持和重视职工参加比赛。同时,在这种示范和带领下,很多民企自己也开展比赛,并创造了很多鲜活的经验。

  “今后,我们要继续为非公企业和农民工搭建平台,使这些基层的、一线的广大青年职工,都能得到受教育或培训的权利,使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成为我们技工大国的建设者。”粟斌说。

  为更多青年工人

  搭建学习、晋升平台

  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植和社会环境支持,也需要搭建技术工人成长发展的平台,而技能竞赛就是最佳平台之一。

  “加工一个组件,正常要8到10小时,但是比赛要求选手6小时内必须完成。这是对选手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考验,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很多代表队的领队都告诉我,他们并不特别看重队员们是否能取得第一名,而是希望看到年轻技术工人们的进步。”在粟斌看来,多年来,国家为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了不少渠道,但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仍缺少相关的机制和载体。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才首次提到了要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因此,作为工会,我们更要多为工人搭建成长发展的平台。”粟斌介绍说,此次大赛提前一个月就公布了样题,为的就是让更多工人能共同练习技能。同时,在高手如林的大赛中增加了试题解析环节,让选手了解自己的技能优缺点,并安排了论坛、讲座、参观等活动,为职工们提供切磋技艺、交流技术的平台。

  为了鼓励更多的职工参赛,本届大赛各工种决赛前5名,将直接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已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的,可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决赛6至20名,可直接晋升高级工职业资格。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激励机制,据统计,前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已累计吸引4000多万职工参加,带动了各行各业1586个工种开展比赛;2011至2014年,有8953.68万人次职工参加了工会组织的各级技能比武。“通过各种比赛,我们也要让全社会改变一种偏见,不要认为从事技术劳动的人是地位低下的,而是要让他们得到全社会的尊重,要让劳动者意识到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粟斌说。

  在谈到将来如何为工业强国培育更多“大国工匠”时,粟斌认为:需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比如,引导全社会重视技术工人的生存状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完善技术工人评价机制,提高优秀技工生活福利,保护一线职工创新积极性,促进广大职工学技能、提素质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要靠什么来体现劳动者的价值?最主要的就是靠收入。收入越高,说明他在社会中的地位越高。而这个实现体面劳动的过程,就需要我们搭建平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职工的素质提高了,就能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就能不断实现价值;企业也能够通过这批高素质职工的支撑,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和增效,然后再回馈社会,培养更多的劳动者。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闭环,也是我们所希望的一个最好的状态。”

news.sohu.com false 金羊网 https://news.ycwb.com/2016-04/26/content_21913210.htm report 3941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时代呼唤我国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普通劳动者和一线生产工人,运用基本工具和
(责任编辑:李靖宇 UN808)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