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媒体详解医疗承包制:30年来的功过是非

来源:综合 作者:海外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媒体详解医疗承包制:30年来的功过是非

  5月4号,当魏则西事件还未发酵完毕,卫计委已经下了一纸命令:禁止以任何形式出租、变相出租公立医院的科室。

  出租,有着另一个名字:承包。

  破冰

  说承包,就得从头说起。

  1978年,小岗村的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决定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他们知道是,这是生存果腹的必须之举。他们不知道的是,中国的历史因为他们,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之后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小岗村在第二年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丰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公开肯定了“大包干”的做法。

  80年代初,国家正式出台文件,明确在全国范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时间,承包制激发了全国各地农村的活力,农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直至今日,这一制度依然被贯彻实行。

  当时,由于承包制在农业上短期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承包一词,便开始具有了一种别样的魔力。当1984年开始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我国经济进入低谷时,具有魔力的承包制自然就会被当作是挽回颓势,打开改革局面的绝佳方式。

  因而在国有企业推行承包制,一时间既成为中央决策者们的战略选择也是企业普遍的自发要求。甚至当时的社会,也普遍对承包制怀有一种特殊的期待,当时流行的一句民谣可以充分反映这种期待:“承包进城,一包就灵。”

  被视为灵丹妙药的承包制,就这样从农村开始破冰,一路高歌猛进,进入城市,进入企业。然而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承包制竟从此开始毁誉参半。

  毁誉

  有的学者认为,正是因为国有企业有了承包制的助力,才使得中国克服了1985年底、1986年初经济滑坡的局面,并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外,大部分企业在实行承包制的初期,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效益提高和亏损减少。似乎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当1987年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的国有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时候,“承包不灵”的流言已经开始在社会上流传。而从1988年开始,中国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的震荡。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很难成为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政企不分的弊端尤为明显。承包制的主体往往是由行政部门批准认定的,他们经常既是行政官员又是经营者,他们不是企业国有财产的所有者,却又有权支配企业的国有财产,而又不对国有财产的盈亏负责,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局面。

  其次,承包制必然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使得企为了获取短期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甚至会做出有损消费者的行为。

  从长远来看,企业承包制事实上并不利于国家财政的增长和宏观调控的实施。甚至承包制本身与现代企业制度间也存在着相当的矛盾。

  归根结底,企业承包制毕竟是政府搞活企业而非市场搞活企业。它难以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与改革开放的长远目标有所冲突。

  但是我们今天再回过头来看这场国有企业的承包制改革,它确实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被迫的选择。尽管存在着种种弊端,企业承包制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更为关键的是,它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转换了企业的运行机制,为企业进一步地深化改革以及向股份制的转变铺平了道路。

  作为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一个过渡模式,承包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与经验得失,依然是一份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重要遗产。

  但是,当时承包制并没有在国有企业这里停住脚步,当它大踏步地走向下一个全新领域时,对于承包制的评价就再也不是五五开,而是毁多誉少。

  这一全新的领域就是医疗。

  两难

  1987年,国家开始推行医疗卫生承包责任制。这是继农业、工商业之后,承包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进入的又一重大领域。

  当时有一句话,可以充分反映时人的态度,叫作:“农业承包,天经地义;工业承包,合情合理;商业承包,将本就利;医院承包,不仁不义。”尽管当时有很多专家阐述了医院承包的益处,可对医院承包的争议与批评一刻也没有停止。

  然而如果我们回到当时的情境,就会发现医院承包确实有其合理性。

  首先,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旧有的医疗卫生体系已经全部崩溃,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体系,而这需要政府财政的巨额投入。以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必须通过承包制来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

  其次,承包制确实能够有效激发医院的效率与活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多年没有更新的设备,在承包制实行后获得了更新。多年没能改善的医疗条件,在承包制实行后获得了改善。就监管者来说,有人承包给钱接盘,总好过这些医院天天找自己要钱。

  对于承包方来说,它选择承包的理由也很简单:可以迅速借助医院的牌子,获得当地病患的信任。在医疗领域,信任感是无比重要的资源。

  因此,对于当时的医院和承包方来说,医院的承包制是一个绝佳的双赢模式——当然,如果可以兼顾到患者的利益,那么这一制度将是对国家、患者、医院、承包方的多赢模式。

  败坏

  然而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医院承包制的名声被败坏?

  一个原因是,当时医院的高层做决策非常容易,因此承包方只需要通过一两个人就可以获得资源。另外当时的各种信息并不公开,这就导致承包方用很低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很好的承包点。所以资本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去取得医院的低价资源,导致承包模式的复制变得非常容易,也就具备了权力寻租的巨大空间。

  但问题是,承包点虽然可以不断的扩张,优秀的医生资源却是十分稀少的。当医生资源开始枯竭(比如走穴的名医被原单位禁止外出)时,以次充好、过度宣传的医疗服务便也随之开始出现。久而久之,一个个承包点的声誉便会受到影响。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其他的事实。比如,作为承包方,我们很难说他从医院承包的那一刻起就想着要去作恶。老板的初衷当然不会是作恶和行骗,因为这会导致巨额的处罚。然而很多时候,往往也是承包方雇佣的医生教会了老板怎么去行骗。而监管方和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公立医院,媒体和监管部门一般是不会去随意染指的。然而那些被承包的科室、包括后来的一些民营医院却不一样。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科室和医院成为了提款机。

  据知情人爆料,曾经有一个很知名的报社,就天天派记者蹲点在某民营医院的门口,想要搜集到各种证据以便进行曝光。当然,医院想要息事宁人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必须要在该媒体上做广告,关于广告的费用,自然有很多门道。

  再说监管部门,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医疗纠纷的仲裁来寻找权力寻租的空间。另一方面,很多被承包的医院本身,甚至也有监管人员的股份。

  最后,当一个医院的科室被承包之后,有些院长就可以安插一名亲信进入这个科室,堂而皇之地坐地分钱。

  这就是媒体、监管、院方、承包方的共恶。所有这一切,自然要由患者来买单。而医院承包制本身,却急速扩张开来。

  矛盾

  今天,公立医院的承包制已经被明令禁止。可我们却依然可以找到各种不同的承包制变种。如上文所说,虽然承包制确实曾造成过不良的影响,但那也并不代表承包制本身就具有原罪。

  今天,国家一边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一边在医疗的市场化道路上依然存在着太多障碍。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国家的法规与监管很难跟上市场的变化。很多规定在落实时,都或多或少的走了样甚至难以落实,如三级转诊制度就是如此。

  今天,民营医院所面临的困境与当年的医院承包相比,有增无减。而那些被人所厌恶的民营医院,本身就是无序扩张的产物,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之下,以次充好、虚假宣传、不断提高广告费用,就成了必然之举。

  当我们提起“莆田系”而咬牙切齿之时,也应该看到。很多“莆田系”医院本身,也已经被百度所绑架,其营收的绝大部分,不得不再次投入到百度的竞价排名中去,形成恶性循环。而民营医院中那些真正优秀者,其实早已摆脱了对百度的依赖。

  总之,医院承包制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不堪,真正不堪的是它的无序扩张。我们通过这一事件学到的,不应是对民营医院的疏离和对市场化的敌意。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监管彻底、法规健全、公平透明的医疗环境。我们还需要的,不是让百度这样的非专业入口来为我们提供专业的医疗信息,而是真正专业、独立的第三方服务,使我们不再盲从,不再重演悲剧。

  至少,那些依赖于百度广告才能存活下去的医院,早已深陷泥潭。而这本身就是市场应该优胜劣汰的部分。

  (来源:侠客岛)

news.sohu.com false 综合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M2NTIwMA==&mid=2651077325&idx=1&sn=9782fcae9c598c492ab4dceb82b248f9&scene=1&srcid=0507NM3f2HgrwZXY0XOn3664&pass_ticket=9x2g2zCGSeXGT7NJnA7JRyzrcB5aBshPrrkqaN%2FhTIk%3D#rd report 4147 5月4号,当魏则西事件还未发酵完毕,卫计委已经下了一纸命令:禁止以任何形式出租、变相出租公立医院的科室。出租,有着另一个名字:承包。破冰说承包,就得从头说起。1
(责任编辑:郝龙 UN654)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